李涛 王权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如何承领新使命、完成新任务,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时代产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专业建设与管理的主体,需要不断关注产业集群的变革,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的主导机制,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专业集群的运行机制。高职专业集群建设应以强化有效管理为核心,以区域支柱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江汉医学职教集团为平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集群交互机制,推进医药卫生专业集群发展。
为推动高职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育部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产业、行业分类为依据,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专业集群是指适应产业链和创新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若干个服务于特定产业链各环节或层次人才需求的且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专业,按照一定的结构或规则集合在一起,实现创新要素集聚与资源共享。开展专业集群建设,破解“小专业”与“大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学院紧密围绕仙桃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已形成以食品加工、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无纺卫材为主的产业布局基础上,结合我院优质高职校建设目标和专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优先发展医护专业、逐步完善医技专业、建强医药卫生类专业集群,构建医药健康产业专业集群,助推学院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
1 江汉医学职教集团建设背景
湖北江汉医学职业教育集团于2016年成立,成员单位共78家,其中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5家,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3所,医疗机构60家,企业6家。集团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本思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工作。集团内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五大医药卫生类专业,其中临床医学、护理为省级品牌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为湖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已形成了集医、护、技、康复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医药卫生专业集群优势。作为牵头单位,学院坚持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在职教集团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推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巩固现有规模,立足做强做优,打造职教品牌,凝练办学特色,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医药卫生专业集群发展,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2 产教融合助推医教协同育人
2.1 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医教协同人才培养
2.1.1 创新实施分段人才培养
紧紧把握校企合作主线,依托江汉医学职教平台,充分发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校内实训基地在办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2+1”教学模式为“1.5+1+0.5”和“1+1+1”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在护理、助产专业创新实施“1.5+1+0.5”和“1+1+1”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三个不同时段的学习,突显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专业技能逐渐提升日趋成熟。
2.1.2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
康复治疗技术、护理专业按照双向选择原则,以职教集团作为组织载体,充分发挥市一医院、江汉医院等优势资源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突显校院合作共赢、责任共担的“双元特征”,推进了院校“双主体育人”、形成了“双导师队伍”、明确了学徒“双重身份”,形成了“院中校”合作办学、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校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實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书证融通”。临床医学专业尝试订单定向培养,受市卫计委委托,招收乡村全科医生定向培养58名。建立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2.1.3实施目标分层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生源差异、学习习惯方法不同、就业岗位要求不一等特点,在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同时,结合成员单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目标分层培养教学改革,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临床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合理开设全科医学、医学影像等专业方向班,开设“技能竞赛训练班”“中高职衔接班”等特色班,开设全科医生、康复医学、医学影像、老年护理等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班。增设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影像、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和不同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
2.2 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团队
2.2.1完善互兼互聘双向制度
聘请集团内临床一线专家指导和参与论证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开发建设课程资源等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专业教师实行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固定工作时间与弹性工作时间相结合等形式,指导和参与成员单位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为成员单位科研工作提供理论或技术上的指导。注重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2.2启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
依托江汉医学职教集团平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开展“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立项建设。护理专业明确了项目建设目标及思路,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行业调研,科学遴选培训项目,积极建设课程资源。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内培外引优化双师结构,建立培训专家资源库,完善基地建设内部质保体系,成立湖北省护理专业技能名师工作室,努力打造“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训师资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我省高素质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拓展实训基地服务功能
2.3.1学校设病房升级校内基地
根据医药卫生职业技能培养和各专业建设的需要,邀请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参与学院校内实训基地重新设计布局,在原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护理实训基地基础上,15000平米医学实训大楼全面投入使用,很大程度地改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完善基地人文环境建设,添置智能化程度高的教学仪器设备,构建了医学模拟教学平台,升级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了集教学研究、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共建共享型的实训基地,打造成为“智慧医院”。
2.3.2医院建课堂优化校外基地
各专业紧紧依托学校所在的区域优势,科学遴选了65个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密切合作关系,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了医教协同的教学病房,满足学生临床学习需要,使教学病房成为落实临床教学、康复训练、进出科考核的主要场所,规范实习管理办法,提高临床带教能力,提升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3 医药卫生专业集群发展成效
3.1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牵头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院校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格局,实施了“医教协同、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临床岗位紧密衔接的課程体系,建有《护理基本技能》、《急救护理》2门省级精品课程,上线运行《护理基本技能》《诊断基本技能》等在线开放课程8门,建有国家级护理骨干专业,认定了护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质量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市级3项,院级12项,获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奖24项,省级信息化教学比赛9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开发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优质教材60多部,特色校本教材《护理综合实训》等9部,开发《护理基本技能》立体化教材1部。
3.2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拓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技能竞赛屡获大奖,指导学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3项,省赛36项、市级26项。近年学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高全国平均水平10个点以上,双证率达100%。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92%,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其中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就业比例达80%。毕业生及家长满意度96%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3专业集群效应日益突显
依托江汉医学职教平台,充分发挥临床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示范引领省内同类院校在医药卫生专业建设与改革,护理、临床医学顺利通过省级品牌专业验收,护理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护理专业双师培养培训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临床医学完成省级品牌专业、骨干专业建设,起到了理论先导和实践引领的作用。生源结构逐步优化,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省内5所中职,10余所高职院校先后来院学习借鉴职教集团和品牌专业建设经验,在人培模式创新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4 医药卫生专业集群发展方向
专业集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也是建设双高院校必须明确的主攻方向。依托江汉医学职教集团,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开展省级品牌专业的建设,取得了省级优质校、国家级骨干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认定,有力推动医药卫生专业集群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双高、专业群”建设项目持续推进,高职医药卫生专业集群发展和集团化办学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紧跟产业发展步伐,深化医教协同、工学结合,努力为地方经济和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作者单位:仙桃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