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蕙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学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我结合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六融通”理念教学古诗词,力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演诗歌
在教学《赠汪伦》时,学生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中的“踏歌”一词易理解错。这时,我播放一段古人“踏歌”诵诗的视频,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踏歌”其实是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之后,我带着学生们躬体力行,在音乐的韵律和踏步的节拍中过了一把“踏歌”的瘾,并鼓励他们和同伴试着排一排、演一演这首《赠汪伦》,在“踏歌”中体会李白与汪伦深厚的友情,在表演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画诗歌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教学古诗词时,我常常利用绘画发散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如学完《枫桥夜泊》后,我让学生尝试用图画来描绘这首诗。当一幅幅“枫桥夜泊画”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了,而且一定是一段与众不同、印象深刻的记忆。这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的画面不就是学生与诗人之间最好的对话吗?
3.探诗歌
古诗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言简意丰,有的还蕴含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通过“桃花”就辨认出这是描写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看到“荷”字就明白夏天到了。但在完成《三衢道中》练习时,学生因一道题开始争辩:本诗描绘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诗中“ ”中可以看出。学生们都知道要关注“梅子黄时”这个关键点,但有的学生说这是夏天,有的学生说应是春天,还有的学生说是秋天,各抒己见,辩不出对错。于是,我鼓励他们去找科学老师咨询一下。后来,学生们自信满满地告诉我,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天,因為科学老师告诉他们,梅子黄时一般是5-6月,在华北果期延至7-8月,这正是夏季。古诗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语文与科学的巧妙碰撞,怎能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呢?
在教学中,我们要试着和学生一起融通各个学科,挖掘诗词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创新与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