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教学设计和内容选择,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结合当下高中美术教育现状,探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融入具有生活化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引用现实事件、整合学科知识、引入本土资源”等方面的具体教学实例加以阐述,让课堂内容充分贴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拉近学生和美术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其切身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时代性;美术鉴赏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艺术教育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是及于日常生活的一茶一饭、一草一木、一举一动的。”说明艺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美术鉴赏课堂纳入生活的影子,拉近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同时利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体验生活。与此同时康定斯基在其《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提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感情的母亲。每个时期的文明必然产出它特有的艺术,而是无法重复的。”表明艺术与时代之间紧密的关系。通过欣赏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属时代的文化风貌或特征,因此时代性首先是美术作品一个很关键的特征。本文涉及的时代性则主要侧重于,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当下的生活和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一、 在鉴赏课堂融入生活化和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原因
在美术鉴赏课上引入具有时代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依据也有现实价值。首先,在教育制度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依旧处在边缘学科的尴尬境地,这种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重视程度都有限的现实情况,无形中对美术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在授课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做出改变,想方设法让鉴赏课堂贴近当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很多内容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年代比较久,只靠教师基于教材内容的繁复讲解,这种类似灌输式的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再者,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自我个性张扬,希望得到他人关注和肯定;随着思维能力提升,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满足前人或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探索,对新事物、新问题敏感性强并容易接受”,也要求我们把更加生活化的,更加具有时代性的新鲜事物引入美术鉴赏的课堂。
二、 如何将生活化、时代性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
(一)融入当下鲜活实例,结合时代性手段,丰富课堂形式
在如今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内容离我们比较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鉴赏课堂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入各类生活化、时代性的教学案例,起到“吸睛”作用,从而更好地联系到教学内容上。
如在《战争与和平》这一课中,教材展示了很多表现战争的绘画、雕塑作品,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的《内战的预言》,无一不是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可以利用2018年4月美军联合英法空袭叙利亚大马士革后的采访视频进行导入,炸弹的爆炸声、平民的哭喊声以及轰炸后的断壁残垣,给同学带来关于战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在欣赏《格尔尼卡》的时候,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支离破碎的形象,扭曲变形的造型,就是人们在战争痛苦中挣扎的真实惨状。在战火依然不断的年代,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更加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也能更好地理解齐白石诠释对和平祈祷的作品《和平鸽》。通过这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人间生活》这一课,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以三维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形式展出的3D版《清明上河图》。以当下的展现方式和原版进行对比欣赏,再加上3D版还创造性地展现了汴京城的繁华夜景,令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当年的城市中,由此不得不感慨当时北宋京都的繁华景象——阡陌纵横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车水马龙的人群。更进一步,钦佩于张择端通过艺术作品对时代的高度还原。此外,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课的课堂教学中,对比金农的《月华图》与梵高的《星空》时,我们可以利用2017年上映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片段进行导入,同学们因而可以根据两人的文化情境和个人情感经历的差异性,更好地理解艺术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审美表现,加深同學们对画家表现世界独特方式的了解。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石涛对当时画坛的复古画风所提出的论断,也道出了艺术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艺术家往往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他们敏感的发现与极具个性的表达,使我们能更真实地感受到绘画作品的时代性。把这些绘画作品融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代变迁,社会思潮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如《时代脉搏》这一课的“思考与交流”,东晋、唐代、宋代三组不同时期的女性人物画像,她们在形象和服饰上面存在很大的差别,魏晋时期人们所追求“瘦骨清像”、唐代“华丽丰腴”之美、宋代“燕瘦清丽”,这都和当时的社会思潮,主流文化紧密相连,三组作品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再对比当下这个多元社会,人们对女性美的理解更为多样、态度更为包容。鉴赏课堂的时代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积极主动了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新的社会思潮、新的艺术元素。
生活化、时代性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课本、多方面地挖掘教学内容,关注时事政治、把握当下流行,当这些与艺术作品相结合的时候,不仅是拉近学生对艺术的心理距离,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审美的眼光带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美术知识的认同和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整合学科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美术表面上只是一门美学教育课程,但美术作品本身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
如《礼仪与教化》这一课,教学中可以交叉涉及历史、音乐、语文等科目。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一言九鼎”“楚王问鼎”开场。在新课讲授环节,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伴随着曾侯乙编钟音乐依次把青铜器形制与图案上的变化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掌握了解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在着重讲解饕餮纹样时,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20元人民幣入手,用PPT放映图片,请学生寻找上面的饕餮纹样,从而寻根溯源,让遥远而神秘的青铜器饕餮纹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走入我们的鉴赏课堂中。
如《图像与眼睛》这一课中关于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同样也可以结合音乐展开教学。在赏析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这幅反映现代都市新气息的作品时,通过单纯意义上的讲解,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些色块与百老汇爵士乐有什么样的关联,但如果在赏析作品之前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关于纽约城市的视频:整齐严谨的街道布局、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充满活力的舞厅和爵士乐队,以及夜幕下流光溢彩、闪烁变幻的霓虹灯……让同学们了解当初蒙德里安为什么会被这座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吸引,以及了解他作品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配上一段爵士乐,通过视觉欣赏,外加音乐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更好理解画面上跳动的色彩、有序却不失活泼的律动,想象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除了上面列举的,还有如欣赏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我们可以结合英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体悟画作后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或者同名电影,给同学们带来直观的感受,让同学们走进艺术家的世界,了解其创作的过程和灵感的来源;还有在欣赏《维纳斯》时,作品全身的黄金比值是数学的一部分,可略作展开。值得一提的是,在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讲解重点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失去了美术课应有的特色。
(三)引用本土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作为教师应该尽量挖掘并优化教学素材,从而做到“深入浅出”,学生易于理解且充满兴趣,把一个鲜活的课堂还给学生。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本地独有的艺术特色,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由近及远,充满代入感。例如,在上《地域的永恒魅力》时,江南临水民居可以列举我们耳熟能详的乌镇、西塘或者嘉兴市区的月河历史街区。这样教师就不必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阐述,只需“蜻蜓点水”,同学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到民居的秀雅玲珑、倒影增辉。而在《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中,我们就可以列举秀洲农民画。2017年5月18日,“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其中13幅秀洲农民画作品入展。通过对这些展示嘉兴本土生活的入展作品的解读,能充分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同时更好地理解美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还能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下社会价值与时代精神。
三、 总结
综上所述,在鉴赏课堂中融入生活化、时代性的教学内容,让教材上原本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变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每一堂鉴赏课,让备课的教师积极思考,创新使用教材,增强对当下生活和艺术风尚的敏感度,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听课的学生在驾驭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升华,能将审美的眼光带入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杜金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探讨[M].齐鲁学刊,1994(3).
[3]向文军.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6.
[4]尹少淳.走进美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5]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钱晓炜,中教二级,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市秀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