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任性为成长

2020-06-27 14:14张鸿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下功夫任性挫折

张鸿茜

在工作中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两个比较“有个性”的学生,每当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消极应对,有的甚至会大吵大闹。曾经有一个学生,跟班主任和家长“周旋”了两年,尽管班主任和家长多次沟通、谈心,但还是没什么效果。

学生妈妈哭着诉说对孩子教育的失败:孩子爸爸身体不好,自己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可是孩子从来不体谅家庭的困难,从小学开始就一直给家里惹祸,进入青春期后就更糟了,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总是不能控制情绪,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无理取闹,甚至离家出走。面对孩子的任性,妈妈只能任其予取予求。孩子即将升入上初三,面临中考,妈妈和班主任实在没办法了,找我来求助。

其实,任性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表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关注、呵护、宠爱、满足,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情况会越来越糟糕。于是,我从四个方面给家长做了一些分析和指导。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行为自觉。首先要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稳定、规律的作息不但会让孩子更有精神,而且会使其产生内在的纪律约束感。我建议家长从起床、洗漱、吃饭、睡觉这些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从督促到监督、从监督到观察、从观察到放手,让孩子逐步固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是注意沟通技巧,促使学生主动悦纳。不摆家长的架子是平等谈话的基础,能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尊重孩子个性的表现,和孩子谈话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是培养孩子说话不啰嗦、讲明白、懂深意的方法。于是,我建议妈妈和班主任跟孩子沟通时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俯下身、多倾听、不絮叨、说要点、给退路。这样的积极互动可以促使孩子形成内心向善、主动悦纳的心理品质。

三是控制牢骚、怨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生在成长中总会遇到挫折,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既不能“溺爱袒护”——一味地安慰、安抚,也不能“火上浇油”——埋怨孩子不努力、没本事。我建议妈妈,对孩子一时的失敗,千万不要一味指责,要引导孩子主动反思,寻找失败的根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

四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逆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孩子要求自主、自立的意识,虽然在方式方法上家长无法接受,但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自然体现,家长无需太过焦虑。家长一定要相信,放手给孩子以选择做主的权利,不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这是为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完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建议妈妈,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家长密切关注,及时纠偏即可。

听了我的建议后,妈妈带着希望开始了和孩子的“全新”接触。虽然即将升入初三,但妈妈还是痛下决心,对孩子的教育改变从习惯养成入手,对孩子的基本作息时间进行了固化要求。在母亲的强力监督下,孩子终于从一个天天迟到的“问题生”变成了准时到校的“乖孩子”,这一变化给了妈妈坚持下去的信心。因为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初三的每一次大考中,孩子不断地经历着挫折和打击,但妈妈牢记“控制牢骚怨言”这一底线,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寻找对策,逐渐让孩子明白了“考砸了不要紧,找原因再前进”,从而增加了进步的动力和信心。虽然最终孩子因为学习问题积累过多,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但在我的建议下,妈妈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上职高,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继续考取高职院校,完成自己的学业梦。学生在这一重大选择面前,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喜悦和自信。

改变要在理念上下功夫,纠偏要在养成上下功夫,引导要在常态化中下功夫。改变学生任性的心理状态,需要家校密切合作,共同探讨,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跟学生对话,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要让他们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阳光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下功夫任性挫折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挫折使我更坚强
千万别任性
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
要在精准摸排上多下功夫
任性者的搞笑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有才任性党
在建立就医新机制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