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古刹安海龙山寺

2020-06-27 14:11黄善哲
寻根 2020年3期
关键词:匾额圆通建筑

黄善哲

龙山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的龙山之麓,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龙山寺以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布局严整、结构奇妙和巧夺天工的建筑及附属文物的雕刻艺术而名噪海外。1983年,国务院将龙山寺列入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1年,入选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寺建筑

龙山寺坐北朝南,寺内有放生池、外山门、华表、照墙(九龙壁)、东西钟鼓楼、天王殿、东西廊庑、拜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还有东西护屋、功德堂、禅堂(楼)、客堂(楼)、寮房等。据《安海龙山寺志》记载,龙山寺在明代道场宽广,有地五十八亩八分八,从清至民国,沧桑兴蹶,于今仅存十二亩五分有奇。

外山门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桂月。门楣顶嵌“极乐国土”四字,为楷书石刻。内顶上方嵌“大千世界”四字。

石碑坊,雅称“华表”。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建,华表外柱楹联石刻“慈云覆盖三千界,宝刹重新第一门”。匾额上有“龙山古地”四字,系清人颜克英所书,华表内顶上方,横放着一块长方形石匾,上刻“天竺钟梵”四个字。

天王殿,亦称金刚殿。始建于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历代屡有重修,现存的建筑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两间,面积395平方米;门铺两旁立着两尊石头大椒图和两尊石狮子,狮子雕镂精细,一副威震八方的雄姿,寺门上方悬着“一片慈云”鎏金字的额匾,手迹俊逸,笔力雄浑;前檐石柱有一副楹联,上联为“现丈六身开汉代;备千百手援闽疆”,为清代柯琮璜题撰,使人一睹便知此寺奉祀何佛。天王殿采用跳门拱的建筑艺术,屋檐离拱眼壁有较大的距离,减轻了风雨剥蚀。

天王殿后有个亭榭,叫天坛,又称拜亭,是供善男信女礼拜焚香的地方,正面悬挂“龙山寺”匾额。拜亭共有四根白石方柱,托架屋顶,铺以绛红色的琉璃瓦,四个翘角都有饰物,天坛石柱上刻有“龙势起罗裳特开宝宇,山峰屏紫帽水护琳宫”。

龙山寺的正殿是圆通宝殿。大殿始建于隋代,现存为清代重建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1.8米,面积483平方米。朱檐红墙,飞檐重叠,如翼高翘,四周设有小回廊,回廊斗拱有大量彩绘。屋脊正中有一座五层小宝塔,屋脊两端有两条腾跃的瓷青龙,朝向宝塔,为双龙护塔,镇邪摄吉之意。殿前拱眼壁上,各种图案浮雕素雅大方富有立体感。殿堂高梁大柱,殿堂内顶有横梁遗刻“大唐贞观十三年鲁国公程知节捐俸壹仟两银督修”楷书字样。

龙山寺的后殿为大雄宝殿,始建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的歇山式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殿堂正面供奉着丈余金身的释迦牟尼佛,趺坐在莲花宝座上,佛像作讲经姿势,脸庞微俯,双目下视,仿佛在为面前的善男信女开示,面带微笑,十分和蔼慈祥。释迦牟尼佛左侍是迦叶尊者,右侍是阿难尊者。殿堂左是药师佛,殿堂右是阿弥陀佛。

中轴线主建筑最后一幢建筑乃20世纪80年代所建的藏经阁,建筑颇具泉南地区古大厝风格,建筑细微之处无不显露着泉南石雕和木雕工艺的精湛。

龙山寺雕饰

龙山寺作为泉南千年古刹,寺院里保留着大量的木雕、石雕、彩绘等艺术品,还有大量的匾额和碑刻,主要集中在天王殿、圆通宝殿内外、钟鼓楼外墙。

天王殿的拱眼壁、檩柱、屋顶其他部位,都雕绘着大小不等、姿态各异、千奇百怪的人物和飞禽走兽,图案饰纹瑰丽,想象神奇,特别是拱眼壁上的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细看之下无一雷同,各具神态,每个人像的眼、鼻、耳、嘴、眉、手处都有极其细微的差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圆通宝殿与拜亭相连处的两边矗立两根石柱子,名曰八角形透雕辉绿岩蟠龙柱。蟠龙石柱以辉绿岩透雕,呈八角形,左右相峙,两条蟠龙绕柱俯冲而下,头部却昂然翻腾而上,势若翻江倒海,鳞甲片片,巨爪劲锐,威武逼人。龙身周围镌刻仙翁、神童驾云盘旋而上,把蟠龙衬托得硕大传神。龙爪抓珠,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聚神合拱,分别捧出同一大小石质的一罄一鼓。

圆通宝殿正中供奉的木雕神像千手千眼观音立像,以樟木雕成,身高2.95米,宽2.5米,头戴花冠,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于石雕莲花台上。冠正中刻阿弥陀佛坐像,周围雕饰众多小佛首,层层叠作帽状,两臂合十,置于胸前,旁有1008只手,掌中均雕有慧眼,手腕带镯,分别手执书卷、钟鼓、珠宝、花果、乐器等法器。手势自上而下排列如团扇,宛如道道金光四射。整座立像刻镂既繁复入微又层次清晰。

龙山寺除了木雕、石雕,还有大量的匾额,从宋代到民国的名家题词匾额众多,这些匾额的书法风格有的意致苍郁,有的沉着大雅,分别悬挂于天王殿和圆通宝殿内外,更有重要碑刻镶嵌于钟鼓楼外墙上。让人穿梭其中,顿觉庄严旷廓,肃穆清静,加上殿内陈设辉煌,幢幡垂扎,宫灯高悬,烛光摇曳,香烟缭绕,呈现一派神秘庄严的气氛。

龙山寺石碑坊“龙山宝地”有石刻对联“慈云覆尽三千界,宝刹重新第一门”,为清代书法家庄俊元所撰写,泉南与台湾地区的寺庙、廨宇、市井都可见到他的楹联手迹。

天王殿正大门的“一片慈云”匾额乃明代高僧释虚怀所题。释虚怀,本姓颜名凌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入晋江观化,天启四年(1624年)上寺,佐柯湖洪定章创建澄碧庵,且职司龙山寺殿堂重修厥事。崇祯年间历时十载,奋力收罗龙山寺释氏高座之遗作史籍,分类梳理,编撰《龙山寺大典》凡二十卷,又编撰《龙山祖庭释氏传灯录》,俾使传钵有序,先后两部洋洋百万言,可谓大观。

天王殿中另一块重要匾额“普现殿”,乃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于安海石井书院时为龙山寺所题。

圆通宝殿大殿正中悬挂额匾“通身手眼”,此匾为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在天启年间题写,同时还撰写“从闻思修大士何曾出世,发戒定慧众生各自开堂”等对联。

钟鼓楼外墙还镶嵌三通石碑,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颜仪凤、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朱、光绪五年岁次己卯年(1879年)叶小兰等三人为龙山寺撰写的《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

龙山寺这座以木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群,从建筑格局、院落整体的空间组合、建筑细部构造和装饰等方面,反映了泉南地区建筑风格特征与审美情趣,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寺中的碑刻、匾额、对联等附属文物及其他遗存所表现的造型艺术、题材内容,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特定的制作工艺水平。龙山寺的建筑格局、建筑装饰以及附属文物等已成为泉南地区研究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资料。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

《安海龙山寺志》载,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兴发,安海龙山寺的香火便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远涉重洋,传播四方,支庶可谓源远流长,在东南亚多地尤其突出,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菲律宾宿雾、缅甸仰光等地有龙山寺。

香港粉岭也建有龙山寺,而在台湾有三百多座龙山寺,其中最有名的五座分别为鹿港龙山寺、艋龙山寺、台南龙山寺、凤山龙山寺、淡水龙山寺,它们与安海龙山寺关系密切。在台北艋龙山寺内,还雕有一副楹联:“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万劫,占东瀛胜地灵钟文甲重修宝刹辟三摩”,可见该寺分灵于安海,是安海龙山寺的支流。据安海《龙山祖庭释氏传灯录续辑》载,清顺治十年(1653年),龙山寺僧人肇善塑了一尊观音像,想到普陀山朝圣,不料船在海上遇风失控,漂至台湾鹿港,于是就地草创鹿港龙山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肇善率领百余名僧俗弟子,回安海龍山寺谒祖进香,恭迎观音像分灵鹿港。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晋江移民陈邦光的推动下,鹿港龙山寺进行了扩建。当时,整座寺庙不仅仿照安海龙山寺,连工匠也是从闽南调过来的,所用的杉木、红砖,都从晋江运去,用了30多年。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里,一代又一代鹿港人不断翻修龙山寺。2011年12月,福建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将安海龙山寺公布为重要涉台文物点。

安海龙山寺见证了历史上海峡两岸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海峡两岸的宗教文化交流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猜你喜欢
匾额圆通建筑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速递 快递第一股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