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豫东的太康醒民剧社

2020-06-27 14:11程俊万新高
寻根 2020年3期
关键词:太康县剧社戏班

程俊 万新高

《中国豫剧大词典》第27页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康四街班,又称‘四街戏。1912年,由太康四街商民在原皂班戏的基础上筹办。主办人王佩鸣。有职演员70人左右。1920年,改名为‘醒民剧社。该班箱底厚实,班容整齐,艺员素质高。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张同玉、侯进学、李家玉、阎立品、阎立三等大名角来此班演出。该班上演剧目繁多,一日三场不重戏,能连演月余,成为当地显赫一时的戏班。代表剧目有《三孝堂》《火烧子都》等。1938年,日军侵华,戏班迫于生计而解体。1939年,本县县长郭成章重建‘醒民剧社,不久该班出走他乡。1942年回太康,适逢灾年,终于于1943年解体。”

清光绪初年,太康县有个戏班子,因由县衙三班衙役中的皂班出面当“管主”,人们便称它为皂班戏。清帝宣统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县衙改设为县公署,皂班解散,戏班也就没人管了。后来,该戏班由商会接管,添置服装道具。因商会是由县城内东、西、南、北4条大街的商绅组成,皂班戏就改名为四街戏。

1928年12月太康县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1930年对四街戏予以扶植改良,更名为醒民剧社,取唤醒民众之意。但在初开始的几年,群众仍称之为“四街戏”,新名字并没有叫开。该剧社行当齐全,名优济济,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最为兴盛,演员多达70人,又各具特色,享誉豫东各县。醒民剧社剧目极丰,在太康县城何家院(在顾街顾家楼北侧)卖戏时,日演3场,能连续演出30多天不重戏,盛极一时。醒民剧社著名艺人有须生张同玉(绰号张大牙)、侯进学、王大路;旦角李家玉(男演员,又名李一少)、阎彩云(豫剧表演艺术家阎立品之父)、赵平(绰号火车头)、张玉振(绰号洋烟画)、贾号、齐喜成;武生刘鸿昌、赵福君;小生刘金生、都保学;铜锤花脸陈大孩;架子花脸程世学、许树标;文丑侯心德;武丑王占标;小丑高振华;等等。1936年至1938年,豫剧“阎派”创始人阎立品(当时叫阎桂荣),时年十六七岁,连同她的大弟弟阎立三(生角),都随其父阎彩云在该剧社搭班演出,初出茅庐并已崭露头角。上述众多名优、新秀,对于醒民剧社情有独钟,感情深厚,他们共同经历了辛亥革命、蒋冯阎中原大战、日寇侵占太康等重大历史事件,仍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直到民国32年(1943年)春天太康境内发生严重灾荒,又疾病流行,醒民剧社被迫解散,演员四处谋生。

醒民剧社的保留剧目很多,按行当可分为花旦戏:《对绣鞋》《拴娃娃》《收姬昌》;帅旦戏:《刀劈杨藩》《破洪州》《三上马》《老征东》《对花枪》;青衣和闺门旦戏:《王宝钏》《机房训子》《三上轿》《湘江会》《游龟山》《大祭桩》;武生戏:《拿谢虎》《大狼山》《八蜡庙》《双凤山》《火烧子都》《翠屏山》《八魔岭》《刺秦王》《长坂坡》《伍子胥》;花脸戏:《锁五龙》《殷郊下山》《芦花荡》《古城会》《闹江州》《白玉杯》《红梅阁》;黑头戏:《铡美案》《下陈州》《司马茅告状》;须生戏:《火烧战船》《过五关》《收吴汉》《五堂会审》《辕门斩子》《反阳河》《收岑彭》《收卢俊义》《说关》;丑角戏:《后楚国》《观灯》《剜蔓菁》《拉刘甲》《打棒槌》《顶灯》;武丑戏:《盗杯》《时迁扒墓》;等等。

醒民剧社的众多名优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留下许多逸闻趣事,现撷取几例,与大家共飨。

阎彩云逸事亊

阎彩云(1893-1983)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阎立品的父亲,20世纪30年代,他们父女俩曾在太康县醒民剧社演出几年,获得不错的德艺声誉。

阎彩云最拿手的绝技是跷功。他扎靠踩跷演武戏,动作潇洒利落,行如流云,立如钉钉,于英武气派中显露出袅娜娉婷的女儿态,让人看了击掌叫绝。

跷功又称“拐子功”。男旦演员为掩饰男人的大脚,表现女子的三寸金莲,便在脚尖绑上半截木制或铁制的拐子,也就是假小脚,用脚趾踩在小不盈握的木脚上,表演起来飘飘袅袅,犹如弱柳扶风,有“老鹰旋风”“老鸦蹬枝”“金雞独立”“老母鸡抱窝”“苏秦背剑”“大转盘”等套路。

要练好跷功,必须有童子功,即从童年开始练习。学成了也不能间断,必须坚持不懈地锻炼,否则一旦撂荒,就如逆水行舟,前功尽弃。

阎彩云从八岁开始练跷功,吃了很多苦,一天下来,脚尖磨得鲜血淋淋,时常从睡梦中疼醒。

那时学戏的规矩是“不吃三个月闲饭”,戏班学员学了三个月的基本功后,就要跟班演出,搭演一些兵丁、丫鬟等跑龙套的角色,促使学员边学习边实践,在践行中锻炼提高。

当时阎彩云经常跟着戏班走村串乡跑高台,只有主演才有资格骑驴坐车,其他的人,无论多远都得步行,俗称“地步奔”。他们时常是在一个演出地点唱完最后一场夜戏,不管天有多黑,路有多远,演员们下了戏台,就得往新地方赶。即便是在路上行走,老师也不让学员们闲着,唱文戏的得练嗓子、背戏词,演武戏的得边走边练劈叉、翻跟头。阎彩云踩跷行路,边走边练。十里八里地走下来,阎彩云的脚疼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了。由于练功刻苦,阎彩云的两腿青筋暴露,静脉曲张,像一条条小蛇盘踞在腿肚上,让人看了就心疼。后来阎彩云唱红了,跷功却不敢撂下,还经常坚持锻炼。

1930年冬天,时年37岁的阎彩云在太康县的一个村庄演出时,住宿在村东头的关帝庙里,庙门前是一个财主家宽敞的打麦场。

有一天,夜戏结束后,阎彩云见当空一轮圆月照临,犹如水银泻地,皎洁明亮,便扎裹停当,沿着关帝庙前的麦场转圈练习跷功,在地上留下许多只有裹脚妇女才有的鞋印。

第二天一大早,有一个拾粪的老头,见那串脚印在场里转了几圈,最后进了戏班的住处。老头猜想,这一定是唱戏的不守规矩拐带妇女,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于是就把粪箩头一扔,跑到保长家去报告。保长从睡梦中被叫醒,一听发生了奸情大事,勃然大怒,一边命人敲钟集合村民,一边带领村丁直奔村头艺人们的住处。一场误会引发了一场大风波,村民和演员各持家伙当面互相指责,剑拔弩张,险些发生激烈械斗,直到阎彩云出面说明真相,并重新操演一遍,误会才得以化解。

抗日战争时期,阎彩云流落到西北。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太原市豫劇团,为豫剧在山西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56年,阎彩云离开太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河南省戏曲学校担任教师,把自己的生平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赢得了学员们的衷心爱戴。

阎立品的遭遇

阎立品(1921-1996),河南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原名阎桂荣,1921年2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蔡寨村。10岁时,父亲阎彩云在太康演戏,她在太康县城上小学,老师给她取名立品。当时的戏班是流动演出,阎立品跟随父亲不时离开太康,最终辍学学戏了。正当阎立品在太康如饥似渴地学戏和演出,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太康县城。阎立品不愿当亡国奴,立誓不给日寇、汉奸演戏。然而,戏班不演戏就失去了生活来源。阎立品从《柳绿云》这出戏中受到启迪,为逃避日寇、汉奸的祸害,她女扮男装,剃成光头,身穿农村男孩子常穿的紫花土布衣裤,从外表上看与当地的男孩子没什么两样。此后,戏班一行人离开太康县城,来到偏僻的农村。只在没有日寇、汉奸出来活动时,她才登台演戏。

由于不能经常演出,全班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充饥,阎立品和弟弟只得在寒冷的冬天去已刨过的红薯地里找“拉鞭”,偶尔能找到几块儿已冻得硬邦邦的红薯。小弟弟不等回家煮熟,就直接放进嘴里。

有一天,阎立品化完装正准备上台演出,一群日寇突然闯进了剧场,戏班里几位上年纪的师傅连忙上前应付日寇,另一些人护送阎立品迅速离开后台,躲进离村庄很远的一片棉花地里。

又一天中午,戏班煞戏后正在下处(戏班演员住的地方)吃午饭,突然,一队日寇闯了进来。眼看无法躲避,阎立品只得硬着头皮蹲下来继续吃饭。一个日本兵冲着她走了过去。顿时,全戏班的人都被吓呆了,阎立品的脸色也变得像白纸一般。有经验的老前辈立即上前给这个日本兵比比画画,意思是“我们都是演戏的,是老实人”。也有人壮着胆子上前递烟、端茶,以转移他的注意力。那个日本兵指着阎立品的耳朵傻笑了一声,就走开了。原来,他发现阎立品的右耳屏处生了一个“肉疖子”,就把阎立品当成男孩子了。阎立品女扮男装,既救了自己一命,也使戏班逃过了一劫。

1939年春节前,戏班封箱,演员们都返回县城,只剩下阎立品一家仍住在一间破庙里。当时大雪纷飞,一家人断了口粮。幸亏母亲李青枝在当地有个名叫砖头的干儿子,送来了点儿粮食,一家人才得以度过年关。此后,他们一家人离开日寇占据的太康,来到扶沟县城搭班演戏。

怒砍酒保

刘鸿昌(1897-1935),周口市人,系“四街戏”著名武生演员。他功底扎实,技艺精湛,尤长于演勇猛剽悍的人物,拿手戏有《大狼山》《拿谢虎》《八蜡庙》等,声威夺人,豪迈大气。他不仅台风严谨端正,还颇具创新思想,演戏能进入角色。曾积极试演时装戏,在《总理北上》一剧中饰孙中山,演出惟妙惟肖,深受观众赞赏。1931年在县城何家院演出《拿谢虎》,他饰谢虎,怒气冲冲上场后连叫两声“酒——保!”没人答应。原来那饰酒保的丑角演员高振华稍稍误了场,刹那工夫,酒保上场后即向谢虎施礼,谢虎怒气未消,拔出剑来就照酒保的头上砍去,将酒保的帽子砍掉,并伤到了头皮。下场后高振华责问刘鸿昌,刘鸿昌解释道:“‘谢虎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徒,连叫几声你不答应,他正在气头上还能不砍你?戏是假的,但剧情如此,咱要假戏真做,观众才会满意。”高振华听了心悦诚服。

刘鸿昌在太康县声望甚高。1935年不幸英年早逝,当时的太康县县长张廷柱亲自为其操办丧事。

抽签定角

张同玉(1902-1947),又名“张大牙”,太康县北黄岗村人。早年在方城科班学艺,出科后入“四街戏”唱须生。他唱做俱佳,戏路宽广,运筹得方,后成为该戏班“报单的”(业务主管)。“四街戏”班中不少后起之秀均赖其提携,其代表剧目有《火烧战船》《过五关》《麒麟烛》等。

张同玉不但戏唱得好,而且办事干练稳健,深受艺人拥戴。一次,醒民剧社挂牌演出《罗焕跪楼》,这出戏需要几个旦角,有小旦、老旦、丫鬟旦等,而班子里当时名旦荟萃,且又都很谦虚,互相推让,甘当配角,愿把主角让给别人。正让得不可开交之时,有人喊:“报单的来了,听报单的安排!”张同玉进房后,大家请他分配角色。张同玉命人裁写纸条,把戏中的角色分别写在纸条上,揉成纸团,让演员抽签定角,大家都没意见。抽签结果是罗振乾饰姜桂芝,张玉振饰焦金娥,贾号饰徐桂莲。名旦角阎彩云没有定住角色,这时阎彩云说:“今天我演小生,饰罗焕。”结果这场戏演得特别出色,观众和演员都很满意。后来,在太康戏剧界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张大牙派角——抽签。”

1947年,张同玉的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他被国民党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年仅46岁。

李家玉的“绝活”

李家玉(1896-1948),安徽省亳县(今安徽亳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有“李一少”之称。他虽出身于富豪之家,却放着阔少爷不做,变卖家产,痴心演戏,至死不悔。少年时即因爱唱戏被父亲打掉了一颗门牙,故又有“豁牙”的诨名。早年即来太康县“四街戏”从艺,历经20余年,在豫东与“易二少”(易象山)、“王四少”(王仲华)齐名,为旦角著名演员,以唱功戏为主。其唱腔委婉圆润,吐字轻巧清晰,善于临场应变,即兴编词,出口成章,一口气能唱上百句,口若悬河,为城乡广大观众所喜闻乐道。他的拿手好戏有《对绣鞋》《拴娃娃》等。

李家玉临场即兴编撰的戏词语言流畅,押韵合仄,通俗易懂,群众爱听。有一次他饰演《拴娃娃》中的于二姐。这出戏说的是少妇于二姐久婚不孕、一次赶庙会到奶奶堂烧香求子的故事。此戏除了开始和结尾有固定的戏词,戏中间主要唱段,全凭演员对逛庙会时的所见所闻即兴编唱,不仅要求演员要有较好的唱腔,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即过硬的遣词造句的才智和描景状物的能力。当李家玉演出时,看见戏台下卖油果子(油条)的,就即兴演唱起来:

卖油果子大嫂真能干,

長得漂亮身体健。

棉籽油,细白面,

油果子炸得黄灿灿。

鲜柳条穿着一串串,

保险秤头不缺欠。

你三串,他五串,

都捎包回家敬老年。

当他看见戏台子两边太平车上坐着的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就用手指点着唱道:

您看看那个女娇莲,

脸又白,脚又小,

大头发辫子红绳缠。

生就一双杏子眼,

樱桃小口一点点。

身穿石榴大红袄,

扭动腰肢像貂蝉。

看看、看看、都看看,

年轻小伙儿看傻了眼。

只唱得姑娘们纷纷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当唱到于二姐想请“送子奶奶”往闺房里送孩子的时候,又即兴唱道:

老奶奶,你仔细听,你细观望;我在一旁把花绣,奴丈夫灯下念文章。念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性相近,习相远,周吴郑王……

结果,他把尽人皆知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混入剧情,博得观众击掌称赞,哄堂大笑,都佩服李家玉的灵巧机敏和惊人的记忆力。

还有几个优秀演员值得作介绍:

陈大孩(1915-1946),河南省郸城县人,幼时随其父兄来太康沿街唱门行乞,被“四街戏”收为艺徒,专演铜锤花脸(黑头),因嗓音洪亮浑厚,吐字顿挫分明,表演生动逼真,一举成名,誉满四邑。其代表剧目有《铡美案》《下陈州》等,他体弱多病,早早去世。

赵福君(1905-?),河南省封丘县人,在“四街戏”里扮演武生,其嗓音嘹亮,表演洒脱,身段英武,长于演《长坂坡》《火烧子都》等戏。也曾主演过时装戏《日寇炮打旅顺口》,颇受群众欢迎。

侯心德(1900-1983),乳名侯乱儿,太康县常营镇牛城岗人。青年时学艺于窦陵科班,随后在戏班演出,为著名丑角演员。他嗓音宽厚洪亮,念白清晰,一口气能道白上百句,脸不变色气不喘。他拿手的戏有《后楚国》《瞎子观灯》《侯七推磨》《小秃劝妻》等。他饰演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都富有个性,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侯心德曾在开封、商丘等县市演出,在豫东闻名遐迩。河南省著名豫剧丑角高兴旺曾拜他为师。新中国成立后,侯心德曾任太康县豫剧团副团长。

(口述者万新高,太康县人,1920年5月生。童年时入衣冠营河南梆子科班学艺,结业后于1933年到醒民剧社演出,曾在太康、商水、淮阳等县多家剧团演出,应工须生。曾担任剧团团长近20年,演出的剧目有《秋江》《白蛇传》《桃花庵》《反徐州》《对绣鞋》《八蜡庙》等。1987年从太康县木材公司退休,2017年去世。整理者程俊松,太康县教体局退休干部,周口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太康县剧社戏班
河南省太康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
戏剧演出
河南省种粮农户投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冲锋剧社在唐县
在相亲会上寻觅爱情
教室里的趣事
老区民间木偶戏班现状调查与研究
太康县养殖专业合作联合社荣获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