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艳玲
[摘要]低段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造句作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从创设语境、句式修饰,句子重组变式等方面展开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学语文;课堂教学;造句;语言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88-02
造句作为低段语言表达训练的有效方式之一,形式灵活,简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造句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至于学生的造句存在着句源雷同,句式单一,句容逼仄等现象,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那么,在低段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通过造句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呢?
一、创设语境,增强语言应用的广泛性
情境是语言的土壤,在造句教学中,只有为学生营造恰当的情境,才能把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勾连在一起,从而使句子显得更具情感。
(一)联系生活,再现语言场景
在学生造句的时候,教师为学生营造出恰当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再现语言场景,使学生的表达更为充分有力。
如一年级语文下册《要下雨了》一课中“一边……一边”这组词语,这个句式是低段造句的高频句式,表示同时进行的两个动作。在造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一边……一边”这个句式进行思考,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动作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哪些动作不能用上这样的词语?“爸爸一边骑车,一边跑步”这样的句子正确吗?如此教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这种学习背景下,他们对如何造句底气也更足了。
(二)依托文本,代入语言场景
在学生造句时教师要善于依托文本语境,帮助学生进行句子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一课为例,在这一课中,“已经”这个词语出现了三次。对低段学生来说,正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让学生用“已经”一词进行造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想让学生写好句子,就要让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对“已经”一词用心品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对话,读出时间的流逝感来。然后,教师再提供句式:小树(),地上( ),已经是( )。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造句( ),已经( )。这样教学,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意思,可以使学生造的句子贴切而妥当。
(三)描述故事,开拓语言空间
童话、寓言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学生造句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从词语人手,以童话的形式描述故事,这样的句子会深受学生们喜爱。
在低段教学中,“忽然”作为学生经常见到的词语,他们在造句的时候经常会说道:“天忽然下起雨来了。风忽然刮起来了……”这样的句式固然没错,但是稍显平淡,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句子描写得更加丰富生动呢?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阅读过许多童话故事,你能把“忽然”一词用到童话故事里面吗?在童话故事情境中,学生们的造句不再单调,刻板,造句的空间扩大了,句子也丰富多了。
二、扩大句容,提升语言内容的丰富性
句子是可以扩容的,在学生造句的时候,教师如能从标点,形容词或者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人手,引领学生进行句子训练,必将可以使句子显得更加丰富与饱满。
(一)增加标点,延展语言容量
如在用“美丽”这个词语造句的时候,有学生说:“公园里真美丽。”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能够给这个句子加上一个逗号的话,句子会变成什么样呢?再加上一个逗号呢?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说:“公园里的菊花开了,真美丽。”“公园里的菊花开了,五颜六色的,真美丽!”就这样,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增加逗号的过程中,句子的容量不断扩大,句子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由此可见,增加标点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具重要的意义。
(二)妥帖形容,丰富语言细节
在学生造句的时候,鼓励学生把描写对象细致描写,可以使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如在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秋天来了”为开头进行说话训练,学生们的话语大都比较单薄:秋天来了,树叶黄了。秋天来了,树叶落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句子描写得更为丰富具体呢?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适切支架,为学生提供出半开放的句子供学生进行练习。例:秋天来了,天空那么( ),那么( )。秋天来了,果园里( ),有( ),有( ),还有(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会用“秋天来了”进行造句,而且写出来的句子也显得更为丰富具体,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恰当修辞,完善语言质地
在学生造句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文本句子特点人手,鼓励学生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
《影子》一课中:“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项链》中:“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在低段语文教材中,像这样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的句式有许多。在用“绿油油”这个词语造句的时候,学生们大都是写“小草绿油油的”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小草绿油油的像什么呢?”有学生会说:“小草绿油油的好像大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这样经过修辞修饰以后,句子就显得生动多了。
三、重组变式,提升语言情感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词性、句性、造句对象等等,表达效果也有很大区别,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句子的变式重组中感受到语言的多样性特点。
(一)一词多义,感受语言的独特性
如在“骄傲”一词的造句时,教师可以先把“骄傲”一词表示的不同意义展示给学生看(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3.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然后,再讓学生们造句。于是,就有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他太骄傲了。”等等句子,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白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造句的乐趣。
(二)转换句型,感受语言的灵活性
在句子训练中,不同的句型表达效果不同。
比如:“小葫芦躲在绿绿的叶子间,多么可爱啊!”这个句式,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式改为反问的语气,而保证句子的意思不变。于是,学生们就说出了:“小葫芦躲在绿绿的叶子间,难道不可爱么?”这样的句子。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学生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句型不同,语句的语气与感染力与不一样的特点。
(三)变更对象,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个体独特的背景、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所持的反映也不一样,把这种特征运用到造句教学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如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在“小熊和小松鼠都不好意思联系对方”这句话中“不好意思”的造句中,同样的情绪,每个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身份出发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你曾经忘记过什么事?当你记起来的时候又会怎么样?若是你的爸爸妈妈呢?你能不能用上“不好意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一写呢?这样教学,从人物的不同立场出发进行造句训练,可以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