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选
[摘 要]历史课程本身呈现出内容繁多、琐碎的特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记不住知识点,记住了也不会用”。文章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知识专题化、问题化、体系化、网络化、多种方法反复记忆、记忆与讲评并举等改进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知识;知识体系;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5-0067-02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当考试结束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时,听他们谈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太多、太琐碎,反复记忆也记不住,即便当时记住了,时间一长又会忘记,考试时根本想不起来,导致对历史学习产生不小的挫折感,提不起学历史的兴趣。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与学生进行了几次座谈交流后,做出了以下的反思与尝试,希望能够给高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帮助。
一、学生历史学习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记不住”的问题,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每到背诵的时候,他们总是说“明明读了很多遍,脑子却还是记不住”,根据问卷走访结果反映,学生记不住历史基础知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内容繁多、琐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串联性和系统性,学生死记硬背,导致知识混淆。第二,时间观念和时空观念薄弱,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完全对应。第三,记忆的间隔时间长,课后没有及时做题巩固,训练强度不够。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所学内容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很快就会忘记,这导致大部分学生课堂上的知识点课后很快就忘。
2.学生考试时不会用历史知识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背诵,课本内容倒背如流,甚至某个知识点在第几页都能脱口而出,但是考试仍感觉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答题。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及理解,脑中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结构体系,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不足,导致其不能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第三,学生的训练强度不足,做题量太少,课堂中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巩固消化和充分应用。
二、改进策略
1.知识专题化、问题化
在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考试不仅仅只是一个分数的呈现,而且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专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例如,就人类思想文化的解放这一专题,教师可以设置“中外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之比较”“明清进步思潮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等问题,让学生通过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等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点系统化、连接化,最终取得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效果。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日渐趋向问题立意的形式,因此将历史知识问题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复习方法。问题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化,填空、选择、判断、综合都可以;问题设计的难度要层层递进,由低层次思维到高层次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对比性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创造性的“给朱熹写200字的颁奖词”等环节的设计,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个方法我们已经尝试了几年,学生经历了由最初设计简单的填空、选择题再到设计有一定思维难度的材料综合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问题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变学为思,让学生遇到问题不再有陌生感和恐惧感,在考场上也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2.知识体系化、网络化,构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专门针对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简单有效、实用性强。高三历史复习课知识容量大、知识点琐碎,要把这些众多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是关键,思维导图正好适应了高三复习的需求。教师通过关键词以点带线,“枝杈”以线带面,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以及网络化的知识系统。构建思维导图在历史复习课中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有效整合不同模块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将这一阶段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框架體系;二是思维导图体现出的思维发散过程,能够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解释能力;三是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落实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四是通过对思维导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组织知识、逻辑思维、描述关键词等各方面的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得分率,增强学生信心和学习兴趣。
经过两年多的历史学习,高三学生已普遍具备构建思维导图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个专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
问题:我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什么?分哪几个阶段?分别有何制度建树?
通过这个思维导图(图1),从时间上形成一个分封制、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并从各种制度的优缺点上勾勒出演变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方便其记忆。
3.多种记忆方法,反复记忆
反复记忆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难坚持的方法。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作复习计划表,分期间、分阶段、分周期、分层次地进行记忆。例如,用一个小时记忆“戊戌变法”,过一天再倒回去记忆一遍,同时隔半天可以回忆一下自己能够记住多少,以此类推。三天、五天、十天后,逐渐形成长期记忆,这个知识点就会记得很牢固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分点、分类,将所有的知识总结归类,将知识类和点串联起来,总结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就历史课程来说,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三大类,教师要帮助学生将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记清楚,将其中琐碎的知识点一一串联起来。这样的记忆方式将历史琐碎的知识点化零为整,化难为易,既方便学生记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确保答题时条理清晰、逻辑缜密。
4.知识记忆与训练讲评并举,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三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要靠大量練习才能实现。每训练一套试题后,我们都非常注重一个关键环节——即时讲评,让学生先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师再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重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评,以此巩固所学知识和补上遗漏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用全讲,而是讲几道典型试题,及时总结解题方法即可,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5.拓展视野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近几年,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必须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作为复习历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联系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拓宽视野,例如,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等等,这些在高考中频繁出现的历史名著,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必须读。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求知欲,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专业历史素养,使其了解著名历史学家对历史知识正确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综上所述,高三阶段的历史复习成效是决定学生历史高考成绩的重要因素,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用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复习方法来帮助学生真正吸收和内化知识。要有效改善学生的复习思维和解题思路,让他们在高效复习中全面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技巧,实现“知识点能记得住,考试时能拿到分”的目标,从而赢得高考的最终胜利。
[ 参 考 文 献 ]
[1] 梁若洋.高中历史高效记忆与学习方法探研[J].成才之路,2019(12):92.
[2] 林小燕.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4):83-84.
(责任编辑 谭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