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0-06-27 14:04黄光楚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学生

黄光楚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关注的重点。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倡争辩、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火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5-0007-0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育关注的重点。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为创新而教”的观念。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目的。比如教学《喂——出来》一文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在探讨文章主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中的环境污染现象进行讨论。有学生说:“按照文章结尾的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原先扔到洞里的东西,又如数归还倾泻到人们头上。人类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报复。”有学生则说:“文中描写了人们处理垃圾的办法,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环境污染。面對环境污染,不从根本上积极处理,苟且偷安,只会引来更大的灾难。”还有学生说:“文中的商人受利益的驱使,把无底洞变成了挣钱的资本,而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由最初的担心出事到放任商人为所欲为,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十分有道理。这样,文章的主题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变得丰富而又深刻,学生的创新潜能也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二、提倡争辩

争辩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见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争辩可促进人深思,是培养创造力的“激素”。正如俗话所说:“话不讲不清,理越辩越明。”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给学生提供争辩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真正的英雄》是一篇演讲稿,表达了对遇难牺牲的宇航员的肯定和赞扬。立足于学生的阅读初感,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听到这段讲话的人(美国国民、死难者家属等)能受到安慰吗?”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讨论结果如下。多数学生认为能受到安慰。原因一:文章前半部分用真挚深情的语言来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抒发悲痛的心情,这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原因二:文章后半部分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英雄的逝去,无论对谁,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但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沿着英雄的探索足迹继续前进,这是对罹难者及其亲人的最好安慰。这样看来,学生对这篇演讲词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把握,且能从中筛选出很多关键语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异议:文中有几个段落提到了七位宇航员的生活细节,这会让他们的家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不能自拔,这样岂不更加剧了他们的悲痛?学生的这一阅读初感是很独特的,也是合乎情理的。教师引领全班学生深入阅读有关内容,认真思考讨论这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辩论中理解了总统描述这部分内容的用意:一是描述这些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会让人感到总统对每一位宇航员都非常熟悉,他的言词是平易近人的,他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演讲并非客套的例行公事;二是这些描述这七位宇航员的事业追求和志向的语句,更好地阐述了“英雄”的含义。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并据理力争,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火花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刹那间闪现的创新思维火花,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杜甫为什么不出手相助?”一位教师在教学《石壕吏》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乍听起来似乎有一些荒唐,细细考虑却发现其极具挖掘的价值。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层面考虑这一问题。

第一,如果《石壕吏》是写实的作品,诗中所写的是诗人杜甫的亲身经历,那么就有必要了解一下那个时候的杜甫了。教师出示了这样的资料:758戊戌肃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杜甫四十七岁。任左拾遗。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公元759年,杜甫四十八岁。春,自东都归华州,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当杜甫写《石壕吏》时,他应当还是“政府官员”,因此对沿途征兵(虽然演变为不堪的“抓人”),他不可能予以干涉;身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虽然仕途屡遭波折,但他期望明君圣主复兴大唐的心愿矢志不渝。杜甫一生信奉儒家,具有浓厚的忠君思想,这也许决定了他面对征兵时的矛盾心态:既不愿看到人民身陷战争之苦,又渴望唐军壮大强盛,早日平叛。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态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决定了他在行动上的犹疑迟缓。从这个角度看,矛盾的杜甫可能更接近真实的杜甫:他清醒地反映社会现实,又为皇帝辩护;他由衷地同情人民疾苦,又反对人民造反,甚至主张镇压农民起义。这都是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个人信念决定的。

第二,如果《石壕吏》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文学虚构,那么文章的叙事者就不再是杜甫本人,而是出于艺术构思的需要所设置的人物。大多数学生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虽然这样假设后,关于杜甫的道德争议便会迎刃而解,维护了他的形象,但麻烦不会就此结束,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此人的身份是什么?何以能够躲过“捉人”?他对事件的态度是什么?这首诗传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问题同样难以解决。同时,假如《石壕吏》中的叙述者不是杜甫本人,那么诗篇便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会少了许多撼人心魄的力量。这是由“诗圣”的文化身份所决定的,他引发的道德感召力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鲍埃尔·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创造的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能够创造性地挖掘、研究和使用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