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玲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均是贫血发病的病因与机制,临床医师诊断贫血除根据患者症状表现,更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以确诊[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与正常行检人群进行血液检查,以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将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总结。
研究对象以2018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134例贫血患者,按贫血类型分为研究1组与研究2组,平均每组67例患者。另选同时间段内70例正常行检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本研究已上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1组:均确诊为地中海性贫血,男33例,女34例,年龄16~65岁;研究2组:均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男34例,女33例,年龄15~65岁;对照组:男35例,女35例,年龄17~64岁所有患者排除心脏病等重大脏器疾病、甲亢等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患者。三组患者基础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继续进行。
患者纳入试验组后,嘱所有患者清晨空腹,护理人员清晨对患者进行右上臂静脉抗凝血样2 mL采集,仪器采用深圳迈瑞BC6900血细胞分析流水线,均为相关配套试剂,严格按照SOP文件规定进行操作,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
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检查,检测指标主要为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比容(HCT)。
运用统计学工具SPSS 20.0进行整理分析,各项检测指标等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并行t检验,三组对比均以P<0.05代表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变化比较:研究1组、研究2组除外RDW其余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研究1组RBC、MCHC、MCH、HCT明显高于研究2组,但RDW、MCV均低于研究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变化比较(x+s)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铁缺乏症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由机体铁元素需求与供给失衡、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机体内贮存铁不足,进一步导致红细胞内铁缺乏而引起的[2]。其主要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头晕、耳鸣等其他异常。贫血发病类型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临床医者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进行鉴别诊断,还需要借助辅助检验手段。血液检验是进行贫血鉴别诊断的首要方法。RBC是能够体现机体红细胞形态、质量;RDW是评估红细胞离散程度的重要标准;MCV通过反应红细胞体积变化,来评估是存在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由于贫血对人体无实质性损害,许多患者因此忽视,但贫血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后容易引发脾脏进行性增大,黄疸,甲状腺,肾上腺等功能下降,严重者多因继发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此患者需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及时治疗、纠正贫血状态。本文数据表明,血液检验敏感性较高,对贫血患者重要诊断意义,且通过指标变化有助于贫血发病类型例如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等的鉴别,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