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昌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一地质队,安徽 滁州 239000)
凤阳县小章家铅、银矿位于安徽省东部,周边有多个已知多金属矿(床)点,通过对小章家一带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为该区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本次研究的凤阳县小章家铅、银矿地质构造出露区域为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东南地区交界位置;北北东方向地质构造断裂带与东西向地质构造凸起地带在此次研究区域形成交叉,被认定为该区域构造格架[1]。
(1)地层。区域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下元古界五河杂岩及第四系。下元古界五河杂岩由变质铁镁质岩系、表壳岩系和变质变形花岗质侵入体组成,自下而上分为西堌堆组、庄子里组、峰山李组、小张庄组。
(2)构造。①褶皱构造。该研究区域的褶皱构造主要是蚌埠凸起,宽为37km,长度为102km,轴向为近东西向,南向方向为弧形凸起,地质构造的主轴处于凤阳~花园湖一带,下元古界五河矿物质出露明显。在不断侵蚀作用下,自东向西分段为小溪集段、花园湖段、凤阳段、怀远,此次研究的褶皱构造为花园湖段。②断裂构造。研究区的东部整体被郯庐断裂横穿,断裂构造发育良好,该断裂带在矿区内由五河-红心铺断裂构成,断裂体倾斜呈15°,长度为75公里。断层带内出现矿石碎裂,角砾岩较多,局部位置出现少量的糜棱岩。出现反向平移断层,断层距离明显,东侧向北侧位移的距离为19公里,构造的力学性质定义为压扭性。在断裂构造的影响下,矿区出露的主干断裂有近东西向及北东向~北北东方向二组,断裂表现为平行等距排列,发现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是配套断裂,这种断裂形态的特点是继承性。受断裂构造的影响,断裂带的两侧出现大量的低序次的次级断裂构造,北北东~北东方向、东~西方向及北西方向等三组,该研究区域容矿构造包括低序次次级断裂构造和断裂破碎。
(3)岩浆岩。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在区域西侧形成大面积中酸性侵入体,总体沿蚌埠隆起带核部呈东西向展布,出露的岩体主要为蚌埠期磨盘山岩体。
矿区地势起伏不大,第四系大面积覆盖。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五河群小张庄组(Pt1xz)和第四系:
(1)下元古界五河群小张庄组(Pt1xz)。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地势较高处。本组地层为一套绿片~角闪岩相变质岩,分上下两段,其岩性主要为变粒岩、白云母片岩、石英白云母片岩、斜长角闪岩。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原岩中析出的SiO2形成石英细脉体,在探槽、浅井及钻孔中较常见。地层产状: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30°~45°。
(2)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测区内,形成了第四纪表土大面积覆盖。由粘土~亚粘土构成,厚0.3m~30m不等。
(1)褶皱构造。矿区位于蚌埠隆起花园湖段核部及南翼,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产状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35°~45°。
(2)断裂构造。本区构造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断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区域性深断裂提供了导矿通道,五河-红心断裂通过测区,次级脆性断裂是主要的容矿断裂,控制了矿体的产出形态和分布。五河-红心断裂纵贯测区中东部,两端延出区外,总体走向北东15°。
矿区五河-红心断裂以西,岩浆岩仅在钻孔中发现辉长辉绿岩脉。脉宽小于1m,接触带产状与片理产状基本一致。
位于小章家北西见到激电异常JD1,由若干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异常组成,平面上呈串珠状。异常总体走向45°,长度2000m,宽度40m~100m。异常中心视极化率最大值2.1%。其中最大的单体异常长800m,宽度100m,异常中心视极化率最大值1.9%。剖面上,因是异常带,相互的影响使曲线的不对称性不明显,引起异常的极化体略呈南东倾斜之势。视电阻率在该处呈高阻异常与其基本对应,其形态较规则,走向完全一致,且呈断续出现,异常中心最大视电阻率值130Ω.M。为一高阻高极化综合异常带[2]。该异常带有一定的长度,极化率、电阻率均呈不连续串珠状。地表为表土覆盖,厚度8m~20m。并在附近见褐铁石英脉转石,经化验,其金品位0.87g/T,银品位1.35g/T。测深视电阻率曲线显示,有两个豆荚状的高阻(或低阻)地质体存在,倾向相同。据此推断该异常是由矿化蚀变带的反映,矿化带倾向东南,且沿走向呈矿化不均匀的现象。
对JD1异常进行验证,在小章家西南450m处,共施工了2个钻孔,ZK201、ZK202,剖面线方向115°。ZK201在孔深53.92m~153.51m处见矿化蚀变带,岩性主要为绢英岩化变粒岩、高岭土化变粒岩、绢英岩化碎裂变粒岩和构造角砾岩。78.78~79.48、88.32m~89.22m处为两段石英方铅矿脉;118.31m~120.14m处的构造角砾岩,硅化十分强烈,内常见小团块状黄铁矿及少量的黄铜矿。经化验78.78m~79.48m银:29.70 g/T、铅:6.301%、锌:0.018%;88.32m~89.22m,银:22.70g/T、铅:0.60%、锌:0.045%;118.31m~120.14m,银:23.63g/t、铅:0.072%、锌:0.007%。
图1 小章家一带地质物探综合图
ZK202孔深147.01m。孔深87.87m~147.01m处见矿化蚀变带,岩性主要为高岭土化变粒岩、绢英岩化变粒岩、碎裂岩,局部见少量的石英黄铁铅锌矿细脉;其中126.14m~126.54m为碎裂石英脉,内常见小团块状黄铁矿。经化验银:70.30g/t、铅:0.182%、锌:0.025%。
钻孔ZK201、ZK202见到一矿化蚀变带及多条破碎蚀变带,矿化蚀变带倾向北西,与测深断面一致,认为JD1激电异常为北东走向矿化蚀变带和多条平行的蚀变带的综合反应(图1)。
ZK202孔深147.01m。孔深87.87m~147.01m处见矿化蚀变带,岩性主要为高岭土化变粒岩、绢英岩化变粒岩、碎裂岩,局部见少量的石英黄铁铅锌矿细脉;其中126.14m~126.54m为碎裂石英脉银:70.30g/t、铅:0.182%、锌:0.025%。
钻孔ZK201、ZK202见到一矿化蚀变带及多条破碎蚀变带,矿化蚀变带倾向北西,与测深断面一致,认为JD1激电异常为北东走向矿化蚀变带和多条平行的蚀变带的综合反应。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有三种:含银铅锌构造角砾岩型矿石、含铅锌碎裂岩型矿石、含银铅石英脉型矿石。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半自形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碎裂结构,碎粒结构。其次有填隙结构、包含结构、斑状结构、文象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细脉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及块状构造。
(1)自然银。亮白色,略带乳黄色,呈微粒-细粒状,该矿石中银除极少量呈自然状态的银金矿外,主要为硫铜银矿、自然银以及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黝铜矿中。硫铜银矿占45%,(银)黝铜矿占35%,自然银占20%。
(2)闪锌矿。灰-灰黑色,主要呈他形粒状集合体产出,粒径粗细不等,最大可达0.5 mm,一般平均在0.15mm~0.25mm之间。与黄铁矿多以简单连生为主,边界较为规则易于解离。
(3)方铅矿。铅灰色,呈他形粒状集合体产出,粒径粗细不等,最大者大于0.25mm,一般为0.01mm~0.2mm之间。与黄铁矿、闪锌矿等嵌布关系密切。
(4)黄铁矿。浅黄-暗黄色,半自形-他形,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以结晶粒状为主,其粒径大小不等,最大超过0.5 mm,一般在0.02mm~0.2 mm之间。
主要由石英、微斜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组成。
根据矿体产出特征及矿石矿物共生组合,本矿属蚀变岩型,矿化规模较小、品位较低,为一矿点,由于该地成矿地质有利,JD1异常规模较大,可进一步工作,寻找激电异常区内的铅、银多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