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瑶
摘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可以提高学生认可度和参与度;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可以通过更新观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理论素养;创新体系,增强育德的吸引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大学生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必须认真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特点及其运行过程,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本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念的研究的发展,以此同时,这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持续优化教育过程,让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产生的一种和谐感、亲近感,一种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推动力。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熟人群,有着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和道德价值判断标准,这在无形中意味着教育难度的加大。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们每天接受着各种新科技新思想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教育环境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大学生自身需求与社会需要统一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对象,关心和维护大学生的利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结合起来,既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力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利益和价值。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学生为目的,塑造人、发展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
(二)提升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理论素养。首先,教育者要加强品行修养,提高人格魅力。辅导员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是增强辅导员亲和力的关键。具有良好品行的教育者可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可以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释放出强大的亲和力教育者必须是践行社会道德的楷模,同时还必须从思想上认同和热爱辅导员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人光明磊落、品行端正。其次,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现代社会教育者面对的是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拥有多元信息和旺盛求知欲的大学生。被学生喜欢的、具有亲和力的教育者必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文化素养。教育者必须注重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明显的专业特长。增强自身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三)创新体系,增强育德的吸引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核心。第一,要确立目标,坚持普遍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理想和信念,必须坚持普遍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和谐统一。第二,要与时俱进,坚持系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拓展教育内容。做到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和谐统一,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健康素质的和谐统一,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第三点,在教育模式上,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充分发挥主渠道 “显性” 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 “隐性” 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如日常制度规范、师德垂范、校园文化、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学生论坛等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隐性” 方式。其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通过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第四点,多管齐下,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改革教育的方法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正为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经过主体的选择,使其内化为个人的品行特征。因此,灌输是必要的,但必须提高 “輸” 的艺术魅力。同时灌输也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积极寻求外部 “输” 与自我体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共鸣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第五点,在教育载体上,坚持创新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育人功能越来越突出;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很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网络、公寓、社团具有吸引力大、学生相对集中、凝聚力强等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用正确、健康、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公寓和社团阵地,引导、塑造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邱海锋.增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路径选择[J].沈阳建大学学报,2009(10).
[2]石成奎.学校思想教育要有亲和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8(2).
[3]练庆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 [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