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各种旗号、编造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侵害了公众利益。面对手段多样的非法集资,群众需擦亮眼睛,警惕高息诱惑,向非法集资说“不”。
当前非法集资多发领域的特点
民间投融资中介机构非法集资
一是以投资理财为名义,承诺“无风险、高收益”,公开向社会发售“理财产品”等形式吸收公众资金,有的甚至虚构投资项目或借款方,直接进行集资诈骗。二是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居间介绍或担保等服务,利用“多对一”或设立“资金池”的模式为涉嫌非法集资的第三方归集资金。三是实体企业认缴出资设立投融资类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为自身融资,有的企业甚至自设或通过关联公司开办担保公司、保理公司等,为自身提供担保。
网络借贷机构非法集资
一是有的网贷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出借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出借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形成“资金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是一些网贷平台未尽到身份真实性核查等义务,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个虚假名义发布大量借款信息,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三是个别网贷平台编造虚假融资项目或借款标的,采用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模式,为平台母公司或其关联企业进行融资,涉嫌集资诈骗。
虚拟理财涉嫌非法集资
一是以“互助”“慈善”“复利”等为噱头,无实体项目支撑,无明确投资标的,靠不断发展新的投资者实现虚高利润。二是以“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为诱饵,利诱性极强,如“××金融互助社区”宣称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的高额收益,投资60元至6万元,满15天即可提现。三是无实体机构,宣传推广、资金运转等活动完全依托网络进行,主要组织者、网站注册地、服务器所在地、涉案资金等“多头在外”。四是通过设置“推荐奖”“管理奖”等奖金制度,鼓励投资人发展他人加入,形成上下线层级关系,具有非法集资、传销相互交织的特征。
房地产行业非法集资
一是售后包租。是指开发商向购房人承诺,对其所购买的商品房,由开发商承租或者代为出租并支付固定年回报的销售方式,通过承诺售后包租、定期高额返还租金或到一定年限后回购,诱导公众购买。二是分割拆零销售。是指开发商将成套的商品住宅分割为数部分出售给购房人的销售方式。房地产企业以内部认购、发放VIP卡等形式,变相进行销售融资,有的还存在“一房多卖”。三是返本销售。是指开发商定期向购房人返还购房款的销售方式。常见的宣传形式有:“统一经营、原价回购”“提供每年8%的物业补贴”“银行担保年收益9%”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众筹买房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的现象。
私募基金非法集资
一是滥用登记备案信息非法增信。不法机构利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身份,故意夸大歪曲宣传,误导投资者,借助合法经营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二是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与一般非法集资案件行为特征高度一致,例如承诺保本保收益,甚至是高额回报;通过网络媒体、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公开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投资门槛低,期限错配,募新还旧;突破或变相突破法定投资者人数限制等。三是违法机构集团化经营。集团内部的互联网金融、P2P、众筹、小贷、私募基金等业务相互交织、渗透,单从私募基金业务本身难以看穿其非法集资本质,违法行为隐蔽性、风险传递性更加突出。
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化、跨境化明显。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实质面向境内居民开展活动,并远程控制实施违法活动。一些个人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极可能是诈骗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资金多流向境外,监管和追踪难度很大。
二、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较强。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传,以空投“糖果”等为诱惑,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具有较强蛊惑性。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获利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三、存在多种违法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宣传,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如何识别借助互联网实施的非法集资
投资利润越高的产品,其相应的风险也越高。但一些公司却宣称高回报率零风险,显然违反了最基本的商业规律,而网络的虚拟性更加剧了风险。由于此类集资、传销过程几乎是全网络化,不法分子隐藏很深,一旦公司出现问题,他们可以轻易地携款潜逃。从目前网上反映的情况看,一些公司在运营3至5个月后,网站便无法登录。
非法集资本身是违法行为,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国家明确规定“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面对手段多样的非法集资,广大群众要理性思考和分析,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常识,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非法集资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投资人可通过以下识别方法去识别借助互联网实施的非法集资。
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及是否超范围经营
通过政府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合法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国家规定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不具备发行、销售股票、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就涉嫌非法集资。如不法分子以“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产权经纪公司”等为名,推销所谓即将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股票,可通过政府网站查阅是否已批准发行等。
特别要注意这个合法资质不是营业执照,因为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办理过工商登记,但其经营的业务却并不在登记范围,因此关键要看其从事的具体业务是否经过审批,对经营范围范围内无法售理财产品的要警惕。
回报率是否过高
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是否过高,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我国规定,超过国家规定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护,可作为判断回报是否过高的参考。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并存的,犯罪分子的目的就是骗取钱财。一个企业正常的年利润一般不会超过20%,超高利投资回报分配不可能维持太久。其中必有非法诈骗行为。“快速致富”“高回报、零风险”极有可能是“请君入瓮”的投资陷阱。广大投资者和居民一定要增强分辨能力、挡住利益的诱惑,切莫贪图高利、参与非法集资活动,不要相信“免费的午餐”。
是否承诺还本付息
非法集资行为具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向出资人还本付息的特点,即通常所谓的“保底”条款。这里需要注意,所有的投资行为均需风险共担,因此,如果承诺保本保息,不管利息高低都是违法行为,不仅仅是高额利息才是非法集资。
是否面向公众不设门槛吸收资金
在街道社区发放小广告等利用公开方式面向不特定多数人进行宣传,不关心投资人是否为合格投资者,不关心投资人是否具有风险识别能力,不进行风险提示,这样的投资项目要警惕。
防范提醒
第一,注意融资的宣傳方式,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千万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任何以“高回报、无风险”的承诺宣传方式的融资信息都不可轻信。合法的融资应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可到监管部门网站查询或电话咨询。
第二,拒绝高额利息诱惑,慎重投资。参与非法集资活动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是因为集资参与人的参与对市场金融秩序的破坏也发挥了作用。相关法律规定,因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在取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过程中,地方政府只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而不能采取政府拨款的方式来弥补非法集资人的损失。
“只要天上掉馅饼、地下必定有陷阱”!专家表示,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要特别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关注正规金融机构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一旦发现有非法集资违法情形,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举报,由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作为集资群众要注意收集非法集资活动的证据,协助公安机关办案,切忌心存幻想,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三,多问、多想、多了解。决定投资时,多问问家人及身边的朋友,多想想投资的项目有没有问题,多了解有没有风险。中老年群体是非法集资活动的主要目标,当老人有大额财产消费或投资时,子女要及时关注和参谋,并提出理财建议。此外还可到银行等机构了解咨询,对照银行利率冷静分析再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