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式教学设计的范式、步骤与使用

2020-06-24 03:04王悦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多长直尺课桌

王悦

摘 要:“认识厘米”这节课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文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有效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带领学生再操作体验中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感知1厘米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导图式 教学设计

一、激发统一长度单位的需要

教师:生活中有的物体大,有的物体小,有的物体长,有的物体短。比如说我们的黑板的长就比我们的课桌的长要长,反过来,课桌的长就比黑板的长要短,那这个课桌到底有多长,想知道吗?老师啊,今天使用了手机这样的一个工具,老师是这样测量的。请看:1个,2个,3个,4个,我的结果是课桌大约有4个手机长,(板书:课桌大约有4个)你想来试一试,课桌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道:想!这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学生都是带着思考坐在教室的,学生对厘米的认知从“平衡”到“不平衡”是一个思维进步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交锋,修正,认知后会达到一个统一,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认识基础,才能对主动体验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关注体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堂,在操作中感知知识发展的顺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1厘米的长度到底有多长,是二年级学生认识厘米的重点,从1厘米的小方块,尺子上的1厘米,尝试通过想象1厘米,摆一摆,1厘米地再想象,找一找,认一认等一列的操作体验活动,在动脑,动手,动眼等活动中,正确而清晰地认识1厘米的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体验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测量需要从0刻度开始,但是这只是测量的一种方法,并未涉及测量的本质。在两种测量方法同时出示后,让学生明确左端对准0刻度仅仅是测量的一种方法,左端对准任意刻度,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才是学生的认知从经验的表层阶段上升到科学的理性阶段。明白1厘米不是指一个刻度,而是指一段长度,比如刻度0到刻度1这一段,对1厘米的认知再深化。

三、让学生认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开始都是用“量课桌的长”引入,学生选择不同的东西,导致量的成效表述不一致,必须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需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长度单位1厘米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于两个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比较的情况下,需要借助于作为中介的其他物体长度进行测量,设计了一个有意让学生滋生疑惑、生成矛盾冲突的环节一一汇报度量课桌长的结果,发现结果不一样,让每一位学生在观察、惊讶中,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为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学生自然产生统一长度单位的需要,從而让其中一种长度单位——厘米的学习水到渠成。学生经历了统一长度单位需要的心路历程,也让学生感受到前人在形成长度计量单位过程中的聪慧。

四、在操作活动中建立1厘米的量感

在教学中,教师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工具,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第二步是观察直尺,量感1厘米有多长。主要采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在轻松、愉悦、富有挑战的氛围中去学习感知1厘米。

首先1厘米到底有多长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如何落实这个教学重点呢?在教学中分成几个步骤:摆一摆——手中1厘米长的小正方形,实物建表象;认一认——游戏演示1厘米,操作建表象;想象——想想1厘米,形成表象;找一找——1厘米与实物相连,建立1厘米清晰表象,帮助学生真正掌握1厘米的概念,如此多样的体验活动、层递式的设计,足以让每位学生形成非常准确、非常牢靠的1厘米长的空间观念。

在1厘米的量感中,让学生充分体会,直尺是测量物体的必要工具,尺子上有长短不同的刻度线,有不同的数字,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厘米之间又有很多短刻度线,数一数并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塑料尺就是计量单位1厘米的集合。

五、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几厘米的长度

在自主探究中,分三个层次,第一步是从直尺上找出几厘米的长度,第二步是测量长度为几厘米的小纸条,第三步是画几厘米的线段。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认识长度时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一种,学生用尺测量时,把被测物体的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准9。从0到9共有10个数,所以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0厘米。第二种,学生用尺测量时,把被测物体的左端与1刻度线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准9,所以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0厘米。深入分析不难得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等于对尺本质的认识。从本质上说,“尺”是长度计量单位1厘米的集合,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1厘米”,即与“单位个数”的对应与重合。长度测量工具的“创造者”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1厘米”,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所以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为了突破学生的难点,教师把教学从直尺上找出几厘米的长度放在了前面。先认清直尺上的几厘米,在直尺上找固定长度的厘米,从不同的刻度开始,丰富学生的思考,在充分认识2厘米、5厘米、10厘米的基础上再测量纸条的长度,这样就更好地建立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数学感知。

最后画线段的时候,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线段大约有多长,帮助学生真正掌握1厘米的概念,再借助直尺画出线段,教师想在如此多的体验活动,层递式的设计,足以让每位学生形成非常准确、非常牢靠的1厘米长的空间观念。

“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学结束还有不足,首先是学具的选择,选择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太轻,其次在建立表象1厘米的长度的时候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感知丰富为导向,老师适当指导,不可为了赶教学进度加快节奏,让学生真正学会掌握知识点。

猜你喜欢
多长直尺课桌
直尺和缝衣针
方便调节的课桌
一秒有多长
搬课桌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脚有多长
一样长吗?
换课桌
三角板“牵手”直尺
易分类存放的课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