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昕阳
摘 要:在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器乐演奏的中西交流也在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开始通过西方器乐演奏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大提琴作为西洋乐器,在传入中国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在旋律音调以及音乐创作上逐渐融入中国元素,使大提琴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丰富。
关键词:中国化;大提琴艺术;现代发展
大提琴作为西洋乐器,与中国的音乐艺术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在传入中国后,随着演奏艺术以及作品创作中国化的实践,大提琴的中西艺术结合逐渐深入,不管是在演奏技法方面还是在作品内容呈现方面,大提琴艺术都逐渐朝着中国化方向发展,丰富了其表现形式。
一、大提琴艺术的主要特征
大提琴主要源于西方国家,这一乐器发展的时间已经有三百多年,最初是维奥尔琴,后来逐渐传入中国。经过数代音乐艺术家的努力,大提琴演奏在中国的乐器演奏中已经是非常重要的种类之一。大提琴演奏的方式有独奏、合奏、协奏和重奏,属于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共有四根弦[1]。第一根A弦,发音有力,而且音色高昂、宽广,可以演奏一些令人振奋、旋律较快的作品;第二根D弦,发音较为轻柔,演奏的作品可以是比较舒缓的;第三根G弦和第四根C弦发音较低,具有厚重的感觉,演奏的作品以中低音为主的。在大提琴演奏中,音乐作品的演奏效果还要从演奏者的指法、泛音、记谱、和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要想使大提琴演奏的作品能够感染到观众,演奏者要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并且要带有感情。
二、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16世纪,随着西方国家传教士不断来到中国,西方很多的科技、文化以及艺术等逐渐传入中国,大提琴这种乐器大概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来到中国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提琴刚开始只是在宫廷内部进行演奏。近代,中国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来华外国人逐渐增多,而大提琴艺术的传播也逐渐扩大,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有越来越多的大提琴演奏家进入中国,有国际上的大提琴教师、职业大提琴演奏者以及国外艺术留学生等[2]。中国的大提琴演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成长发展的,不过这一时期大都是演奏西方的经典作品,中国本土的作品很少。在1930年,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创作了大提琴曲《秋思》,大提琴演奏开始朝着中国特色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间音乐进行大提琴艺术创作,利用西方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很少,在音乐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很多的音乐作曲家开始关注练习曲,使大提琴演奏能够与中国的乐曲有效融合,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代表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不光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文化艺术也开始多元化发展,在音乐教育、演奏、创作等方面都获得较大的成绩。而且随着全球化发展,大提琴艺术的国际交流也逐渐频繁,其音乐创作形式以及内容都逐渐多样化。
三、大提琴艺术中国化的风格
大提琴音乐演奏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兴起,风格从单一到多样,再到如今具有民族特色,创作体裁、技法丰富的阶段,大提琴音乐艺术逐渐形成中国化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味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大提琴艺术风格
从整体上来看,这一阶段大提琴音乐在中国开始特色化的探索,是中国大提琴艺术探索发展时期。从音乐体裁角度来说,这一阶段的大提琴艺术风格具有标题性特点,大都是以小型的独奏乐曲为代表。在音乐的内容上,主要体现了国家山河的美好、人民自由的欢乐。而从音乐创作技法来说,主要参考西方浪漫主义以及古典主义的传统技法,并尝试与我国民族旋律进行融合。这个阶段大提琴创作的代表作主要有刘庄的《浪漫曲》、桑桐的《幻想曲》等。《幻想曲》是我国大提琴音乐创作的代表作品,其创作技法主要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单三部曲,并结合民族音乐风格创作而成[3]。乐曲开头以及结尾通过舞蹈性节奏以及欢乐的情绪,让音乐创作的风格呈现出欢快明朗的特点。中段的旋律主要以抒情为主,通过节奏变化以及音调转换让整个音乐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首作品利用西方典型的音乐结构,结合我国浓厚的民族风格,是这个时期大提琴音乐创作中国化实践的经典作品。刘庄的《浪漫曲》是结合哈萨克族民歌而创作的变奏曲,乐曲的旋律柔和抒情,内容体现了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首作品的创作主要是结合了钢琴进行伴奏,是大提琴乐器演奏具有中国风格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这个阶段的大提琴作品还有朱践耳的《牧羊人》、刘荣发的《牧歌》、王强的《嘎达梅林》等等。这些作品的创作都能够体现出中国音乐创作的特点,并且呈现的形式也比较多,是大提琴乐器演奏在中国发展的优秀转变。
(二)改革开放至今的大提琴艺术风格
改革开放以后,音乐艺术逐渐走入高速发展阶段。音乐作曲家逐渐开始将创作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题材,注重大提琴演奏与欣赏,使艺术内涵更加丰富,推动大提琴艺术中国化实践进入新时代。新潮音乐的兴起与发展使器乐演奏艺术的创作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创新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的青年优秀作曲家,对西方音乐的技法进行参考借鉴,并将中国的音乐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和音色展现得到更好的拓展,推动了大提琴艺术中国化的创造性实践,使音乐艺术演奏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作品的题材进一步得到丰富,结构上也更加严谨,对西方音乐的技法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行了实践探索。这个阶段的大提琴作品有陈铭志的《夜曲》、陈其钢的《为了逝去的岁月》、朱践耳的《第八交响曲“求索”》等等,还有著名作曲家朱世瑞所作的《国殇》。该作品通过大提琴独有的音质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将大提琴艺术的中国化实践推到了创造性发展的阶段。在大提琴艺术中国化探索实践的道路上,这些作品的创作对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中国大提琴艺术现代发展的特点
大提琴艺术的现代发展有明显的中国化风格特色,演奏者以及创作者在大提琴表演技法以及创作方面积极融合中国民族音乐特色,使其内容以及情感表达更加贴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使大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发展有了更加稳定的基础。大提琴艺术中国化实践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第一,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由于不斷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音乐风格,大提琴艺术作品创作具有民族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例如,《草原赞歌》的旋律主要以蒙古长调为主,结合大提琴的音乐风格,使乐曲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特征。第二,大提琴演奏技巧逐渐中国化。除了艺术作品创作上逐渐具有中国特色,在演奏技巧的使用上也逐渐中国化,像指法的运用融入了二胡的技巧,利用滑指、伸指等,使大提琴演奏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民族特点更加突出。第三,创作更加自由。音乐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的激发,不是只有固定的风格和形式,如果在创作时受到限制,音乐作品的价值也不会太大。现代大提琴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多结合生活实践,从内心出发,给予作品创作更多的灵感,通过作品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大提琴艺术作品。例如,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该曲的旋律结合了《梅花三弄》的泛音旋律主题,使其具有中国化、现代化特色,在演奏技法上也参考了中国长琴的手法,使作品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创作的自由。
五、结语
大提琴乐器起源于西方国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大融合的推进,大提琴艺术演奏以及创作逐渐朝着中国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提琴演奏及创作风格,并且随着中西音乐艺术的深入交流,大提琴艺术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馨天.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创作多元化之思辨[J].黄河之声,2017(5):76-79.
[2]马明霞.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历程的回顾和展望[J].艺术教育,2016(7):108-109.
[3]武柳娜.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思考[J].北方音乐,2015(1):174.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