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夕萱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被誉为“太湖明珠”。这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和乡镇企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经济发达,多年来经济总量一直位居中国各大中城市前列,这里集江、河、湖、泉、洞之美于一体,是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这里交通便利,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网络完备;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是中国最具国际生态竞争力城市;这里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一笔一划一座城,让我们通过10个汉字,认识无锡。
无(Nothingness)
说到“无”这个字,必须提到“有”。“无”和“有”是天生的一对。人们都追求“拥有”,但是,中国的古老哲学认为,“无”比“有”的境界更高。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实心的杯子,没法盛水;实心的房子,没法居住。“有”只有和“无”在一起,才有真正的价值。
在中国人看来,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无”是比“有”更大的富有。因为“无”中生“有”。
无锡最早就称无锡,一度曾改为“有锡”,后又改为无锡。为什么改名了呢?马上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锡(Stannum)
锡是一种金属,它与铜按一定比例铸成合金,俗称“青铜”,不仅会使熔点变低,也更易于加工,生产出来的金属更坚硬,所以锡是制造工具和武器的理想材料。有了锡以后,就出现了非常锋利的兵器,比如剑。包括无锡在内的吴越地区,铸剑术全国领先。因为这里水网密布,无法用战车,军队以步兵为主,而剑是步兵最实用的武器。当时工匠已经可以在剑的不同部分加入不同比例的锡、铅,让剑身有韧性,而刃部却能无比锋利。1965年,中国出土过一把公元前400多年越王使用过的青铜剑。当剑出鞘时,仍然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能将20余层纸一划而破。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无锡惠山之东峰锡山发现了锡矿,这里有财富,这个地方有锡,那就叫“有锡”吧。然而,锡的出现给这里带来了连绵的战火,各路豪杰都来抢夺锡矿。直到锡矿被开挖完毕,战火才平熄。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无锡”。百姓们感慨道,“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无锡之名,象征着安宁与和平。无锡,是智慧的地名。
有意思的是,后汉王莽篡政,实行包括土地改革、官名县名等一系列的改革,他说这个地方以前就是有锡,现在叫无锡,不合道理,遂下令恢复无锡旧名“有锡”。但不久之后,王莽罢政,民意不可违,“有锡”又恢复成“无锡”。从此,无锡这个地名使用了二千多年,一直没有更过名。
山(Mountain)
山是最典型的象形字,无锡境内并没有险峻的高山,不过,中国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锡的山是古时文人、帝王喜欢游览的地方,诗人和画家为它们创作了丰富的作品,让它们名声在外。
惠山,高328米,位于无锡市中心的西面。乾隆皇帝不止一次来到惠山,并赞叹它是“江南第一山”。在惠山留存的石碑上,可欣賞到乾隆为惠山所作的诗和书法。惠山四季都很美。特别是秋天,已经600岁的银杏树落下一地的金黄。银杏的身后,是建于1500 年前的寺院。寺院里的石刻、小桥,都和银杏一样,刻着岁月的印迹。
可能是惠山的“风水”好,从唐代以来,邑人就陆续在惠山脚下建造各式各样的祠堂,明清以来尤为盛行,现在竟然保存下来的祠堂多达百余所,成为江南儒家文化盛行的样本和独特风景,反映了这个城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忠孝节义的价值观。
锡山是惠山的余脉,其名恰因古代出产锡矿而来。锡山上有座著名的塔叫“龙光塔”,已有400多年历史,登塔一望,锡城秀丽,尽收眼底。中国古人讲究“风水”。当年,无锡有识之士认为,连绵的惠山如龙身,锡山就如龙头,而塔就像龙头上的犄角。龙头长角,此地文风必盛,历史上无锡曾出过5个状元,530个进士,更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一榜十一进士,名震江左,清代学者钱泳称“实海內所未有”。近代以来,无锡人士,更是名扬海内外。
水(Water)
中国古人造水这个字时,他们想到了山上飞流而下的水,崎岖凹凸的岩壁,两边液体流泻飞溅。
水,对无锡人来说,是朋友也是家人。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无锡是一座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
半个世纪前,无锡像威尼斯一样,河道比马路多,人们出门多靠船只,很多住户楼下都建有码头。大小河流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京杭大运河。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距今已有2500年。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无锡先民枕河而居,白天两岸是热闹的市集,夜晚是家家户户温暖的灯火。如今,两岸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古老的寺庙、砖窑、园林都留存着,在运河里坐船游览,好像进入了一个水上博物馆。
有水就有桥。如今无锡虽然道路通达,但仍建有桥梁2000多座。无锡有个传统,在外乡拼搏获得财富之后,衣锦还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给家乡造桥,他们认为,有桥便有路,交通发达了,家乡也可以变得富裕。
宝界桥,记载着荣氏祖孙两代造福家乡的故事。老的一座,百姓称为“长桥”,建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面粉棉纱“大王”荣德生先生值60寿庆,用寿礼出资建造了这座桥。他曾深情地说,百年之后,人们也许能记得他的可能就是这座桥。1994年,他的孙子荣智健先生捐赠建新桥,形成“宝界双虹”之风景。
在无锡惠山白石坞,有一眼开凿于唐代大历年间的惠山泉,泉水特别甘冽,被“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二泉”。爱品茶的宋朝皇帝曾规定,每月要用快马接力,把二泉水送往八百公里之外的京城,供他泡茶用。
古代诗人和画家们在二泉品茶交流,这在当时是一项优雅的社交活动。明代画家文徵明有一幅画,就描绘了他和几位好友在惠山喝茶谈诗的场景。侍童在竹炉上烹茶,布置茶具。主人坐在亭中阅读,或在山中攀谈。
二泉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20世纪初期,无锡盲人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乐曲《二泉映月》,被赞誉为“东方命运交响曲”。乐曲演奏所使用的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声音如泣如诉,听过之后你或许能悟得几分人生真谛。
无锡城外浩瀚的太湖,是中国面积第三的淡水湖。太湖水产资源丰富,有107种鱼,“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是无锡著名特产。湖中小岛在水汽中若隐若现,湖鸥飞翔,芦苇摇曳,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
米(Rice)
米,晶莹剔透,美名大米,出自稻谷,是中国南方人的主食,早在良渚时期无锡就有栽种。
2500多年前开挖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穿越中国南北腹地,而无锡是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江湖河密布,所以无锡是一个依河而筑凭河而兴的江南重镇,运河名城。
这座城市气温适中,土地肥沃,种的大米煮熟后特别软,还有着一股清香,而且米的产量也很大。无锡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远近闻名的“米码头”。
在无锡人的饭桌上,米粒像变魔术一样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口味。
乌米饭:黑色的米饭吓着你了吗?做这个饭需要采野生植物的树叶煮成汤,然后浸泡大米。煮好后,蘸着白糖吃,还能吃出树叶的清香。乌米饭又称“孝子饭”。从前有个僧人叫目连,他每次给在监狱里的母亲送饭,饭都会被狱卒抢吃一空。后来,他想了个办法,用树叶把米饭变黑,骗过狱卒。果然,母亲从此不再饿肚子了。
粽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国之将灭时悲愤投江。死后,百姓们把饭团丢进江里,去喂饱鱼虾,为的是不让它们啃咬屈原的遗体。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由此而来。
粽子是用芦苇叶围成个小“米袋”,装上大米蒸煮而成。不仅可以放大米,喜欢甜食,放颗甜枣;喜欢咸,则加小块猪肉……包好、蒸熟后,米香与叶香交织出的清香诱人无比。
团子:这是无锡常见的小吃。用大米碾成粉,加热水揉成团,里面可以加各种馅,如肉末、豆沙、芝麻等。团子是圆的,象征着家庭的团聚,人生的圆满。所以它是中国元宵节上的主食。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个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还有两大习俗:一是挂灯笼;二是吃团子。
泥(Clay)
无锡的泥土不但长出了好吃的米,而且还成就了两样让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艺术品。无锡地处北纬31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良好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泥土。
无锡宜兴地区的岩石层下,有一种比珠宝还珍贵的泥,当地匠人拿它来制作茶壶。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喝茶的人一致公认紫砂壶是最好的茶具。因为壶上有微细的气孔,所以用它泡茶不会带走茶的香气。它还能长时间保温,并且不烫手。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冰雪中,紫砂壶也不会爆裂。壶用得久了,茶壁上会留下一些“茶锈”,即使在空壶里加入沸水,也能闻到茶香。
不过,无锡的制壶工匠几百年来对于它的艺术创造,才是让它名闻世界的重要原因。紫砂壶的形态,可能是世界上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艺术家们充满了想象力,一把壶上能把中国的诗、书、画、印都匯集在一起。一个制壶的艺人,不仅要懂泥塑、会烧制,而且也是一个画家、书法家,这种艺术的跨界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无锡的惠山脚下,曾种植过大片水稻。百姓们发现了水稻土下层的黑色淤泥非常软,很细腻,黏性大,所以就拿来制作泥塑。
惠山脚下遍布祠堂,祠堂是祭祀家族祖先的地方,平时由家族雇佣人看守,这些人被称为“祠丁”。祠丁空闲时间比较多,于是他们去田里取来黑泥,做些泥人去集市贩卖,也能增加一些收入。中国古代戏剧流行,所以无锡泥人多以戏中人物为创造题材,叫作手捏戏文“细货”。有时,还会捏一些娃娃,当玩具卖,这就是“粗货”了。
园(Garden)
1751年,乾隆皇帝下令工匠把无锡的一座园林“拷贝”到北京清漪园里来,叫作“惠山园”,嘉庆年间改名“谐趣园”。他太喜欢这座园林了,为他痴迷地吟诗作画。这座园名为寄畅园,是明朝嘉靖年间建成。它的奇妙之处是能在很小的空间容纳丰富的景致。
在中国,造园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文人,以山、石、树、花、建筑为道具,把画中的自然景色搬到自己的身边。在寄畅园的设计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园林的别具一格。譬如,园子里有特别的墙。白色的墙上有一些窗和门洞。形状似花,似月,各不相同。当你透过窗户或门洞往里看去,可能会看到一座山峰、一个亭子、一丛植物,甚至是一轮明月。所以,每扇窗就如同一幅画。这种设计称为“借景”。无锡的园林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造园方式:堆石成山。这种石头产自太湖地区,是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所以形状奇特。有些石头当中还有很多空洞,就像山洞一样。在寄畅园里,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犹如一只巨大的雄狮,细细去看,还能看出其中隐藏了好几只大小不一的狮子。假山中,还巧妙地引来了小溪。溪水流过,会发出各种音调的清脆声音,犹如一首动听的乐曲。
鼋头渚: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是欣赏太湖最好的地方,所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景区植樱万株,是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每年的三四月份,樱花纷飞,公园犹如仙境一般。当樱花花瓣洒落湖面上,湖水中倒映出群山、小桥、花影,让人感受到一种如梦境般的浪漫气氛。
梅园:中国文人对梅有种特殊的钦慕,因为它不愿与万花争艳,而选择在寒冷的季节独自绽放,香气怡人,散发清高、冷艳的气质。191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造园。山上种满了梅花,因而取名“梅园”。“愿为天下布芳馨”,荣氏兄弟将这座园林作为给家乡的礼物。目前,梅园里的梅花已达280多个种类上万株,成为远近闻名的赏梅胜地。
蠡园:蠡园种满桃花,还有伸入湖面宛如丝带般的长长堤岸。“一树桃花一树柳”来形容蠡园的春色再合适不过了。在长长的湖畔,粉红与绿色相逢,就像一幅油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还是爱情的象征。中国人把邂逅让自己心动的人,叫做走“桃花运”。所以,每年蠡园桃花盛开时,单身男女们都来到这里,祈祷能遇上一段浪漫的爱情。
爱(Love)
1500多年前,南朝梁国有位王子叫萧统,他还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当时梁国盛行信仰佛教,无锡江阴的顾山就建有一座香山寺。萧统奉父王之命来到这里,一是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可以精心编撰文章选集。有一天,萧统下山偶然遇见一名美丽的姑娘,名叫慧如。萧统对她一见钟情。但一个是王子,一个是平民女子,按照当时的世俗规定,两人终究无法在一起。最后,女子相思成疾,离开了人世。萧统痛苦不已,含泪在他们约会的地方种下一对红豆,满怀相思悲苦离开了伤心地,没多久他也逝世了。没想到,在萧统埋下红豆的地方,长出了一棵红豆树。这棵树到600多年前的元代曾一度衰败,但到清朝乾隆年间,在树的主干上萌生了四株新枝,一直到现在。唐代诗人王维为这个故事写了首诗,诗句中,红豆成了爱情的信物。
在无锡,还流传着另一个曲折离奇感人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给无锡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至今无锡仍有很多桥、路、园林、湖泊都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故事的女主人公西施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男主人公范蠡是越国的大臣,辅佐越王。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被俘成为吴王的阶下囚。越王回国后下定决心报仇。他打算给吴王送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于是范蠡奉命到民间寻访,就这样,他遇到了绝美的女子西施。他们相爱了。但是为了报国仇,两人只能将爱放在心里。范蠡护送西施去见吴王,他承诺,等吴国灭亡后,自己定要娶她为妻,白头偕老。越国在公元前473 年终于打败吴国,范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将军,但是他却毅然离开越国,带着西施泛舟太湖。他舍弃了高官厚禄,埋头从事农业、渔业、商业,都取得了成功。他把这些经验和财富都慷慨地留给了百姓。相传他们泛舟的地方就是无锡的蠡湖,在蠡湖边上修建的园林,就是“蠡园”。
福(Happiness)
最初的福,描繪的是双手捧着酒罐供奉神灵的画面。后来的“福”,由“衣”“一”“口”“田”组成。因为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有衣服穿,有田种,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福在中国,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古老的传统文化。春节时,中国人会在门上贴上大大的红色福字,希望好运在新的一年来到自己身边。“福”很珍贵,所以祈福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心灵活动。很多人会在佛的面前虔诚地说出自己的心愿,以求佛的庇佑。
在无锡南面一个伸进太湖的半岛上,就有一个祈福胜地———灵山。这里,88米高的佛能带给你视觉和心灵的震撼。这座佛有三十层楼房那么高,建造它用了700多吨铜。神奇的是,不论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总跟随着你。灵山,是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梵宫则是一个佛教艺术殿堂,荟萃了各种名贵木材和珍宝,更用中国传统工艺展示了佛教起源与博大精深。
“福”对于无锡人还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无锡吉祥物名字就叫“阿福”。传说在无锡惠山有怪兽经常出来伤害村民,村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来了一对力大无穷又有智慧的沙孩儿,他们只要对怪兽微微一笑,怪兽就会听从他们的指挥。为了纪念沙孩儿,无锡人用泥巴捏出了他们的形象。它们胖乎乎、笑眯眯的样子受到大家喜欢,成为避灾辟邪的吉祥物。
甜(Sweetness)
如果用一种味道代表无锡,恐怕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有一致的答案:甜。
早餐,热腾腾的小笼包端上桌,把面皮咬破,浓稠的汤汁从包子里流出,如一道甘泉汇入口中,这种甘甜能让你一天保持好心情。
正餐,散发浓郁香气的无锡肉骨头会让你口水直流。无锡肉骨头普通话叫无锡酱排骨,虽然是常见的食材,但无锡的烹饪方法非常独特。烧排骨时,要放大量的蔗糖,用小火慢炖,加上各种调料,让这肉酥烂如丝,吃一口,甜中似有咸味,但又觉得甜得很柔和,是让人忘不了的口味。
正餐结束,给您来一碗好吃的甜品———无锡糖芋头。你可能想不到,秋天香气扑鼻的桂花可以成为一种佐料,加上蜂蜜或糖汁,用来烧芋头,那种香甜会让人胃口大开。
说到无锡的甜,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水果———阳山水蜜桃也是甜得让人忘不了的。因为其生长地阳山曾经是火山,火山地质给予桃树丰富的养料,让这里的桃子甜蜜多汁。不是开玩笑,成熟的桃子的汁水很丰富,你可以插吸管直接饮用。
无锡并不是蔗糖的产地,对于无锡人爱吃甜的原因,有人认为,无锡历来是中国富庶之地,加之水路运输通达,南方的蔗糖很容易获得,于是家家户户喜欢以蔗糖入食,并研究出各种甜食做法。如今,无锡的甜味也成为中国菜肴中的一个特色。一个充满甜味的城市也是甜美的。无锡人的方言被称为是“吴侬软语”,意思是这里人的口音很轻柔,如同与您细语或歌唱,光听着这声音,您或许就能感受出甜美来。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吧。来到这座城市,你能看到人们的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话语透出甜美的音符,人们的好客热情也有着甜美的温馨。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富饶繁华的城市,她以甜美的姿态正迎接着八方来客。
(责编 许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