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杨洋
最初见到唐慧娟,很难将她与畜禽生产养殖行业联系起来。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到创办猪场,成为行家里手,她自学养猪知识,完成了畜牧兽医专业学业,获得高级畜牧师等职称。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在“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优质肉”的道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我现在还记得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稳定生猪等畜禽生产,做好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工作’,当时真的说到我们养殖户的心坎儿里了,恰巧当年我也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建议。”回忆当时的场景,全国人大代表、海门市包场镇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唐慧娟依旧振奋不已。在她看来,这些利好政策让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更加明晰,也让自己更加坚定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决心。“自己是农民的女儿,也是来自最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和义务当好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托起乡亲们的‘共富梦’。”
1969年8月,唐慧娟出生于海门市包场镇幸福村。17 岁那年,因为没能考上高中,就在村头开了一间杂货店,后来又在镇上做起了酒店生意。然而在1997年,唐慧娟偶然间关注到了海门市生猪产业的相关政策,从此,便一股脑扎进了生猪养殖行业。尽管期间经历了猪价暴跌、资金短缺等困难,但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劲和拼劲,唐慧娟都挺过来了,一步步把生猪养殖产业越做越大。
2005年,唐慧娟发起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海门市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我们实行统一供种猪、统一供饲料、统一免疫程序和用药规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同时实行分户养殖、分户核算。”唐慧娟在合作社还成立了党支部,坚持在创新“产业链党建”上做好文章,把她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用在了合作社建设上,建立了粪污治理等14 项制度,“我的社员一定要素养好,一定要能下决心搞好生猪养殖环境,在饲养过程中一定不能使用品质差的饲料,否则我一定将他淘汰。”
目前,唐慧娟正在全力推进多元化发展基地建设,建立年屠宰量30万头的屠宰场,打造一个板油提炼、猪肉制品深加工基地,构建一套质量可追溯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生产高档的生鲜肉制品和休闲旅游熟制品。
在唐慧娟看来,“共同致富才是真正富裕。”她的成功引发了“连锁反应”,不少乡亲邻里也都开始尝试养猪,很多群众慕名而来希望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我要把我的经验教训告诉村民朋友,让他们少走弯路。”为此,唐慧娟投资55万元建起了远程教育基地,举办专业技术培训,定期聘请专家授课,编撰《为农技术服务手册》免费发给农户。同时,她还会进村入户为养猪户解决需求和困难,帮助有需要的村民提供无公害饲料、兽药、优质公猪精液,并为他们介绍销售渠道。她常跟乡亲们说,“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如今,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29户发展为238户,实现年经营销售总收入1.32亿元,带动200多名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海门多家养殖企业和散户都陷入了饲料不足、无法供给的困境,得知情况后,唐慧娟第一时间让员工开车将玉米、豆粕等饲料送到各家各户,帮助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唐慧娟心情非常激动。“一方面觉得能够获得这样高的荣誉,是对我这些年辛勤工作的最大肯定。另一方面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很快,唐慧娟便平复了心情,全力投入到代表工作中,走访基层群众、听取百姓心声、整理撰写意见建议……成为工作之余的常态。
“说实话,几年来的代表工作,让我变得更忙了。过去,我的工作比较简单,就是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带领合作社的村民一同致富。现在不一样了,当选为代表后,我要分出更多的精力履职尽责,当好群众的‘代言人’。”当选代表第一年的经历,让唐慧娟难以忘却。为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她晚上经常加班学习、撰写建议,导致腰疼得厉害,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在病床上,自觉与会务组交流,学习参会知识,思考完善建议。在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她依然选择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当时参会期间,我一天也没有缺席,痛的时候就吃点药,忍一忍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是要把代表的心声带到会上。”
这些年在履职中,唐慧娟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调研。其范围不仅局限于海门本地,她还到全国各地了解情况,与企业家、专家学者、百姓群众进行交流。“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履职过程中常常会觉得压力很大,但压力也是动力。我常常告诉自己,只要做到勤快,眼勤、耳勤、嘴勤、脚勤、脑子也勤,就一定能够做好代表工作,不负人民嘱托。”唐慧娟说。
生猪养殖是个苦行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从猪倌成长为农业领头人,几经起伏,唐慧娟对农业产业发展颇有感慨。去年一年,唐慧娟共提出了关于防范猪遗传资源丢失风险等6 条涉及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均得到了答复,部分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在工作中推动。“特别是关于统筹兼顾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这条建议,农业农村部多次下发文件,鼓励支持在做好环保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尤其是生猪养殖。生猪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巩固,极大地满足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需求。”
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农村产业创新,唐慧娟将一个个来自农村基层扎实的调研凝聚成建议,把农民的心声带进人民大会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为让每条建议既反映民意,又能落地实施,唐慧娟总结了四步法,“首先要确定建议方向,找准建议主题,确保建议具有普遍代表性;其次,开展深入调研,听取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群的看法意见,广泛收集,尤其是注重收集建议;再次,进行总结提炼,把收集到的建议完完整整罗列出来,把意思相近、办法相似的归纳在一起,分门别类,列出提纲继续完善;最后,进行讨论研究,将自己的建议与专家广泛探讨,优先列举最有希望采纳、有望实现的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如何做好疫情这一道“加试题”?我国的乡村振兴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这些成为唐慧娟今年关心的问题。在唐慧娟看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她致力于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用于黑水虻养殖,还可以循环用于水产、畜禽饲料等,这样就形成一条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养殖的多元产业化是她探索的另一个方向,如猪的肝素钠提取以及肠衣加工等。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民也就可以得到更多收益。疫情期间,唐慧娟还化身“超级带货员”,用直播带货的方式为公司的猪肉特产带货代言,为助力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摸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农村能够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展望未来,唐慧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