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与点的组合,转折处一般用驻笔的方法,棱角不明显,收笔重按,根据不同的形态,与长点组合的角度不同,如“娱”字,女字旁在左,其撇与点的夹角较大,而在字的下部时,如“妄、每”,往往夹角较小。
折为与挑的组合,书写时先顿笔写短,可有向,背之法,收笔速度稍慢,顺笔势顿笔写挑。笔势要与下一笔相呼。
横与撇的组合,横往上斜,收笔处略顿,向左下写撇要有弧度,中段略向右呈弓形。
为横与折的两次组合。转折处有三个,第一个转折处为顿笔方折,第二折为提笔轻转,第三折为转笔圆折。该笔画较多运用在走之底,上横略平,下撇下斜。
点为字之眉目,最能体现字的精神。“永字八法”称点为“侧”,卫夫人《笔阵图》云:“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强调点在字中多居侧势,下笔也多用侧势峻落势险而形侧。行书中点的变化极为丰富,或沉着、厚重,或优雅、轻快。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图法》云:“侧点变化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顾笔。”点要写得有腹有背,有俯有仰,顾盼生姿、呼应得体。
从左上向下方作切势入笔,带一定的弧度,重按后稍驻,向左收笔。形态不可过长,收笔不能臃肿。
在侧点的基础上,以连带笔势向左下方出锋而成。
自上而下切落笔,带一定的弧度向右下重按,稍顿后向右上出挑。与下一笔相呼应。
直点以纵向取势,起笔时由左上向右下切入,由轻渐重,顿笔后向下行笔,最后向左下方收笔。
取势可仰可俯,类似短横中的短仰横和短俯横,但收笔向左下,与下一笔势相呼应,也可出锋。
长点写法类似侧点,形态稍长。切人落笔,由轻渐重,边行边按、向右下顿笔后收笔。
该点的形态变化较多,先由左向右下切入,由轻渐重,略作弧形,顿笔后向左下方挑出,出锋方向可根据下一字的首笔位置而定。
下两点由向左点和俯点构成,一般为左点略低于右点,两点之间笔断而意连。左点切入笔,顿笔后向右上方出锋以导引右点,而右点承上笔势切落后,由轻渐重下行,重按后向左下出锋收笔。
上两点起笔左低右高,呈上开下合之势,左点呈仰势,相互呼应,顾盼有姿。
纵两点一短一长,形态和位置均不相同,上点用俯点,但斜度有变化,收笔出锋向左下。下点有不同的写法, 当纵两点位于字的左边时,用挑点出锋朝上;当纵两点位于字 的右边时,用俯点或侧点。
纵三点的三个点不宜在同一直线上,呈一定的弧形分布。 三点形态各异,笔势联贯,下二点往往连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