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钊
协同学习有三个要素:一个是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二是构建相互倾听关系,三是设立挑战性课题展开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基于此,在数学的教学中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有效的大问题落实学科本质,使学生乐学乐思。
数学大问题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是思维的“聚焦点”。它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落实学科本质服务,从多维角度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发展能力,积累经验,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趣味性大问题
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数学学习相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持续学习,学得有质量,从而落实学科本质呢?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借助学具设计问题,建立核心概念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注重开展形象直观化的教学,借助学具设计有效的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初步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到图形知识,因此我创设了立体图形王国的情景,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其中,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适时提出大问题:“王国中的立体图形找不到家了,请你帮它们找到家,然后分一分类,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依据。”最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不同的立体图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可见,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大问题,学生们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了图形的特性,在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建立了空间概念,为今后空间学习奠定基础。
对接生活设计问题,建立核心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我引入了学生最喜欢的游乐场的情景。我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游乐项目的视频,学生对此表现得十分兴奋,都表示想要重复观看。于是,我抓住时机提出大问题:“再看一遍可要带着任务,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能够根据游乐设施的运动方式进行动作模仿,然后给它们分分类。”学生根据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做着动作,分类难关迎刃而解。可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进行趣味性的问题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运动进行初步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同时,大问题的提出直指本课的核心目标,为服务学科本质搭桥铺路。
创设挑战性大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挑战性的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行丰富的、有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的持续性学习。
对比归纳,建立联系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使用到的解题方法不尽相同,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区别、建立联系,从而推动持续性地深入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有13个气球,用9个布置教室,还剩下几个气球?学生脱口而出“13-9=4”,但是深究原因,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我适时提出大问题:“每人选择一种学具,看看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算式能够成立,然后给同伴说一说。”学生纷纷提出各种计算方法。这时,我再抛出挑战性问题:“你们的方法这么多,看看谁能找到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最终学生通过对多种方法的对比归纳,发现虽然算法多样,但是算理相同。这样大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对比、迁移,从而建立起知识间的勾连,推进知识体系的建构。
多元开放,自主探究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必须使问题具有开放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从多角度不停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學二年级上册《去游乐场》一课时,我抛出大问题:“如果最多花20元钱,说一说你会怎样选择游乐项目,为什么?”学生的答案并不唯一,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考虑的是票价问题,有的学生考虑的是排队时间问题,有的学生考虑的是喜好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不同的思考过程,并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新启发、新收获。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多元开放的大问题,引发学生间思维的交锋和碰撞,促进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
大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推进教学发展的关键,是数学的灵魂。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趣味性问题和有效的挑战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动脑,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大问题是为了使学生持续地学习,深度地思考,从而落实数学学科本质,使学生经历“学会——善学——乐学”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鸿业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