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助力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

2020-06-23 09:37孔敏娜
商场现代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物质

摘 要:社会消费植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当人们物质需要获得充分满足后,就会产生更多精神需要。当前中国已进入物质丰裕的经济新常态,社会精神消费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中国制造、文化产业却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卓越产品的消费需要,直接影响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所以应以工匠精神指导商品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要,推动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

关键词:工匠精神;精神消费;物质消费

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看来,消费活动可分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形式,精神消费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物质匮乏时代精神消费多是社会上层人的特权,普通人的精神消费欲望常常被压抑,但在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为吃穿住行等物质消费而“捉襟见肘”,于是精神消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当前中国已进入物质生产丰裕的经济新常态,社会精神消费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中国制造却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卓越产品的消费需要,直接影响着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为此,应以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要。

一、从“物质”到“精神”是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

社会消费植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当人们物质需要获得充分满足后,就会产生更多精神需要。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多,社会消费会逐渐从以物质消费为主转向以精神消费为主的发展阶段。

1.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源于人的本质和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物,还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这些充分说明,人是多元化、多样化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和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源于人的需要,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有经济活动,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多樣性,如人是以肉体形式存在的自然存在物,有吃喝住穿的本能需要,所以产生了吃喝住穿等物质消费活动;人总要为某种意义而活着,有安全感、自我实现、爱和尊重等精神需要,所以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精神消费活动。从需要性质看,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前提,物质消费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肉体存在,促使人的肉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的精神消费却是要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有意义,这种精神消费却是无上限的,粉丝可能为追星花几十万资金,收藏爱好者可能为古玩搭上所有家当等,因为消费者能够在这些精神消费中获得快乐、意义、价值、成就感等。

2.从“物质”到“精神”是消费升级的要求

从马克思人性论视角看,物质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肉体和生存需要,精神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和精神需要,其中,肉体和生存需要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但是人的吃喝住穿等物质消费是有限的,在物质需要获得满足后,人就会将更多精力投放到精神需要之上,在精神消费和心灵消费方面有更多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伟大成就,GDP总量居世界第二,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消费支出贡献率57.8%,这些充分说明中国已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成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由此可见,商品匮乏、物资短缺的物质消费时代已经过去,以满足高质量生活、美好生活需要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消费从“物质”向“精神”升级是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

二、工匠精神有助于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

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意味着人不仅有物质需要和物质消费,还有精神需要和精神消费。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人精神消费的商品不仅包括影视、动漫、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还包括苹果、茅台、宝马等具有较高品牌溢价的制造品。然而,不管是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还是卓越的物质产品,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只有坚守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商品生产,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促进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

1.工匠精神是生产精神性产品的必要条件

精神消费是以精神性商品为主要对象的,一种商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精神性商品,就在于它拥有卓越的、个性化、异质化的品质,能够让消费者在消费中获得与众不同的精神体验和意义感。经济学家门格尔就提出,商品的价值固然与商品的生产成本有关,更与消费者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来源。在消费市场上茅台、宝马、苹果、迪士尼等品牌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产品溢价,就在于这些商品满足了消费者的某些精神需要,让消费者在消费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精神享受等。工匠精神是一种独具匠心、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专心致志的劳动精神,也是实现精益求精、制造卓越产品的重要前提。工匠精神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造产品。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都极力推崇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作为立国之本,并以工匠精神打造了诸多国际品牌。同样,只有当企业以工匠精神开展产品制造,才能创造出卓越的、与众不同的完美产品,带给消费者更多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所以说,工匠精神是生产精神性产品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的内在动力。

2.精神消费时代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物质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肉体需要,精神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灵需要;物质消费要遵循物理世界、肉体需要的基本规律,精神生产要遵循精神世界和精神需要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对美丽的景色往往没有感觉。这些说明人的消费行为与人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只有当社会发展到物质丰裕的阶段,精神消费才会逐步成长为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现代经济学理论也证明,当国家的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以后,精神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重就开始上升。当前中国已进入物质丰裕、产能过剩的经济新常态,物质匮乏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在这种时代环境中精神消费在社会消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比如在日常消费中人们更加重视消费体验、产品品牌、心理体验、精神享受等,更热衷于国际知名品牌、国外奢侈品等,在影视动漫、外出旅游、网络游戏等方面的消费指出越来越多。工匠精神以精益制造、追求卓越等为价值取向的,能够以人性化的设计、优秀的性能、完美的品质等带给消费者与众不同的心理体验,使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意义感、成就感等。所以说,只有以工匠精神对待产品生产、文化创造,才能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产品。

三、以工匠精神推动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

从心理学视角看,只有那些品质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独具匠心的产品,才能打动消费者的思想和心灵,让消费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精神体验。然而,只有以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才能生产完美、卓越、与众不同的精神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性消费需要。所以应以工匠精神指导产品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要,推动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

1.以工匠精神制造优质产品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已进入物质消费品供给过剩、精神消费品供给不足的发展阶段,制造业面临着低端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制造卓越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企业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所以应当培育精益求精、卓越制造的工匠精神,在产品制造上要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以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精神消费需要。首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活动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養社会成员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比如可以以职业技能比赛、最美工匠评选、卓越品牌评选等方式,培育踏实肯干、专心致志、追求卓越的社会文化氛围。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热衷于挣快钱,常以一夜暴富的心态对待工业生产和产品制造,不能静下心来精雕细琢、打磨技能,甚至以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产品应付消费者,这些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所以要引导企业树立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心态,以工匠精神发展中国制造,打造像哈雷摩托、宝马汽车、茅台酒、百达翡丽手表一样的知名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卓越产品的精神消费需要。

2.以工匠精神促进文化生产

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的重要形式,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情感、心理等需要,随着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人们的文化产品消费会越来越多。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在影视、动漫、文学、游戏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多,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受功利思想、快餐文化、浮躁心态等负面影响,许多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者缺乏工匠精神,以急功急利、经济利益至上的态度对外文化产品生产,导致文化市场上劣质产品多、优秀作品少,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要。所以,应当正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不足,以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开展文化产品生产,打造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要培育踏实能干、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消解功利思想、快餐文化、一夜暴富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此外,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秩序紊乱等问题,如果市场秩序紊乱、市场竞争无序,就会产生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不良后果。所以应当加强市场秩序建设,严厉打击以假乱真、以劣充优的竞争行为,整治各种盗版、侵权现象,为工匠精神培育和文化产品生产营造良好环境。

工匠精神是促进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不仅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多卓越产品和知名品牌,还有助于生产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消费需要。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在消费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工匠精神促进消费从“物质”向“精神”转型。

参考文献:

[1]赵桂珍,刘云章,谢嘉.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消费的几个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5).

[3]张璇,鲁畅,梦盈茹.“海淘热”持续倒逼中国“品质革命”[J].中国中小企业,2018(1).

[4]尹世杰.提高精神消费力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

作者简介:孔敏娜(1978- ),女,汉族,河南孟州人,硕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消费心理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物质
专题III物质的化学变化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