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凤平
摘要:为传递道德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自身道德素养,进而构建高素质高品质的教师团队。
关键词:立德树人;育德;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6-0024-01
引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师”便是:德高为师,身正为师。如何“为人师表,以德育人”便是当下教育行业需要深刻研究探讨的问题。如何做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将从以下几点探讨:
1.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德”之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曾在意,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地有了许多细微的变化,我们的性格,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方可在学校墙面上布置一些文明教育有关的名人谏言,以及易于理解的寓言故事,这样,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礼义廉耻等行为习惯便随处可见,学生们慢慢对其耳濡目染,也会将这些铭记于心,并将其付诸于行动。从而达到对学生“育德”之目的。
2.从“重智育、轻德育”到“德智育”相结合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学习机器。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问题,使教育内部失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时时处处做好好德育教学。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从活动到自身,实践出真理
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多开展行为教育活动,例如:集体观看传统美德的电影,组织公交车让座采访活动,组织年级体育项目友谊赛,法制安全大会等。通过传统美德、行为习惯、团结友爱、法制安全等多种实践体验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引导每一位学生在家尊父母,在校重师长,社会知礼仪,全面提高学生行为规范、道德素养,适应社会环境的整体素质。从而形成德育的鲜明特色,使德育涉及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新时期我们教师应全面落实以德育人的重要体现。
4.身正为范,以德育人
教师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接人待物,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教师在德育当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阶段正是树立正确三观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们是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的,他们会以老师的言行举止来作为自己行为习惯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三观,同时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去完善自己,为人师表,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学生的榜样。
5.完善自我,寓教于乐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正如孟子所言,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学生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索教育教学方式,让短短的四十分钟充实而不枯燥。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每一个知识点!只有通过快乐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完善自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娱乐中提升自身素养。
6.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产物。把学生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细节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是学生与老师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只有真正地用心去了解,去关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教学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最终通过以人为本的关怀,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深度的交流,进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全面的发展,从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的来说,只有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渗透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互促进,才能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丽红.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及内容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8).
[2] 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
[3]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周远清,瞿振元,陈浩,刘献君,别敦荣,周光礼,宣勇.中国高教研究.
[4] 刘鹏波.从立德树人的内涵谈如何实施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