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仔粥(外一题)

2020-06-23 09:28沈龙石
闽南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泡茶食材

沈龙石

家乡诏安,有一美食,名字有点怪,叫猫仔粥。

在诏安县城,特别是中山路两侧,有许多饮食摊点,这些摊点一般都会煮猫仔粥,虽然大同小异,但味道优劣有别,比较著名的,是“臭头猫仔粥”。

臭头是一个人的外号,光头,无须,衣着朴素而干净,除专注于煮粥外,不苟言笑。他的粥摊开在九户市场的一个角落。每天傍晚,臭头出来摆摊,在九户祠堂西侧墙根下的土埕上摆一个台子,上面整整齐齐排列着一盘盘闪着光泽的新鲜食材:马鲛鱼片、沙鱼片、鱿鱼片、猪腰片、猪肝片、瘦肉片、牡蛎、肉茸、剥了壳的海虾等等。台子一侧摆两个炭炉,炉上各坐一个长柄的铝锅,边上一盏煤油汽灯嘶嘶作响,周围放几张矮桌,一些矮凳,一个简陋的路边摊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开张了。

光顾臭头粥摊的大多是熟客,当然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每天晚上九点过后,生意便热闹起来。来客报了价钱或指定食材,臭头便往锅里放进清汤,加一勺淘洗过的米饭,然后拿一个小盘子,把食材抓到盘子里,之后用竹扇子对着炭炉猛扇,木炭噼噼啪啪作响,火花四溅,火苗呼呼上窜,等锅里沸腾起来,把小盘子里的食材依次放进去,接着快速出锅,倒进一个大的白瓷碗里,加蒜油、胡椒粉、撒上一撮芫荽,一碗热气腾腾的猫仔粥即时端到食客面前,只见虾红、鱼白、汤清,芫荽翠绿,拿汤匙轻轻搅开,香气扑鼻,喝一口汤,鲜美无比。

臭头的这碗粥,有十分的用心在里面。他每天到市场采购,都要精挑细选,看上的一定是最新鲜的食材。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为猫仔粥的灵魂,在于“鲜”字,只要有一样的食材不新鲜,整碗粥就变味了,这也是许多地方的猫仔粥徒有其名的原因。

臭头煮猫仔粥的米饭,用的是优质的籼米,放少量的水在锅里蒸熟,出锅后在凉水里淘洗,直到水清见底,然后沥干,看上去洁白疏松,粒粒晶莹。肉茸是把肥瘦猪肉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加进油炸过的鳊鱼干末,手工剁碎。蘸料蒜泥,用蒜头、白糖、盐、白米醋混合放在石臼里捣烂,咸甜适口,简直就是海鲜的绝配。当然还有一个关键,这也是所有美食的关键所在,那就是火候。臭头对各种食材的特性了然于胸,根据食物煮熟的难易程度,依次下锅,一起出锅,各种食物吃在口里,鲜嫩清甜,回味无穷。

臭头是我父亲一辈的人。我小时候有几次和父亲到中山公园看电影,散场后父亲带我去吃猫仔粥。那时父亲吃大碗,5毛钱,我吃小碗,3毛钱。大冬天,冷得瑟瑟发抖,一碗粥下去,浑身热乎乎的不说,那鲜美的味道,透入心底,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萦绕心头,绵绵不绝。

以后参加工作,有时晚上几个同学打牌,输的请客,常常一起找臭头吃一碗猫仔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臭头的名声越来越大,生意也更加红火,摊台扩大了许多,食材更加丰富,电灯替代了煤油汽灯,鼓风机替换了竹扇子,一碗粥也涨到了两元以上。1992年我调漳州工作,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几个同学在我家聊天喝茶,直到午夜,大家一起到九户市场,吃了一碗加料的猫仔粥,然后在午夜的街头,依依惜别。

臭头如今上了年纪,前几年已经收摊,他的后人到别处开店,名称仍然叫“臭头猫仔粥”。听说近年又把店开到了厦门,吃的人不少,也算是“臭名远扬”了。

工夫茶

闽南人爱喝茶,喝的是工夫茶。

小时候看爷爷每天喝茶,觉得好奇,试着喝一杯,小瓯酽茶,入口又苦又涩,如中药汤,以后便很少问津。

工作以后与同事往来,彼此以茶相待。客人来,洗杯泡茶,边聊天边喝茶,既有动静,又润喉咙,而且有了做大人的感觉。当年泡的茶,品种少,留香、色种、一枝春外,偶尔能买到黄旦和广东单枞。

那时我在一所中学教书,住学校宿舍,隔壁是一位刚落实政策分配的英语老师,姓黄,五十开外,中等身材,长脸,头发灰白,眼睛又黑又亮,眼眶颜色深,近似熊猫眼。他孤身一人,每天早晨起来,先烧一壶水泡茶,中午饭后泡茶,晚上也泡茶。我有几次到他宿舍喝茶,交谈中断断续续知道他的一些情况。他父亲是国民党地方政府官员,解放后被镇压。“文革”时他以反革命罪被判刑,送劳改农场劳动。他告诉我在农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饥饿,饿得两眼发青,看到能放进嘴里的都吃。种花生、地瓜时,管教干部怕他们偷吃,当他们面在花生、地瓜上喷农药。他释放走出劳改农场大门后,第一件事是到离农场最近的一家小饭馆,吃了两海碗面条,直吃得肚子浑圆,腰身绷直,坐着不能动弹。他说现在住校,一日三餐吃食堂,想吃多少买多少,非常满足。我和他邻居,除了看到学生找他问作业外,没有人来访,似乎无儿无女,也没有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我好奇他的身世,但不敢多问,只能猜想。他父亲是官员,是乡绅,在小县城里一定声名显赫。他从小一定锦衣玉食,是公子哥儿。他懂英语,这在他那个年龄的人当中,凤毛麟角,一定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应该谈过恋爱或结过婚,女方一定是门当户对的千金小姐,像电影中梳着长辫子、穿着旗袍的那样……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烟消云散了。如今他每天教着书、泡着茶。泡茶时看看书,坐着发发呆。简陋的宿舍里,茶在他身边,陪伴着他,相对无言,不离不弃。

认识黄老师第三个年头,他得恶疾走了。走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和他的学生都去送行。于他而言,那是他到学校后最热闹的一天。

几年后我调到另一所学校,交往较多的是一位美术老师。老师姓文,六十出头,是学校返聘的专业教师。文老师住城郊一村庄,家门口有一条小河,屋前种几丛绿竹和一些花木。每次到他家,总看到他在门口侍弄花草,或者喂一群小鸡。泡茶的时候,茶几前竖一画板,上面是未完成的画。有时画一倾侧的竹篓,他上前补上毛蟹,几只从篓里跑出来,在地上爬,一只爪子勾住吊在竹篓上。有时几只水鸭,有回头啄着羽毛的,有大摇大摆扇着翅膀的,他在边上加一丛芦苇芦花。有时是几条翠绿的丝瓜,开黄花,瓜秧随风飘逸,他在黄花上落一只蜜蜂。常常是喝着茶,聊着天,他突然停下来,上前画几笔。和他喝茶,有一搭无一搭的,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他的心思不在茶中,在画里。茶是他思维的润滑劑,灵感的催化剂。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和他这样子喝茶,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一次他收拾完一张对虾图,对我说:“还行吧,喜欢就拿走。”我看着一大盘活灵活现的大虾,满心喜爱,上前便要揭下来。他笑着说:“别急,喝茶,等干了再拿走。”

再说一位发小,一起当过老师,后来辞职下海,开一家小公司。生意上应酬讲究多,他备有一些好茶。平时泡茶,遇到上品便留几泡,两三个月到漳州一趟,送我一包花色品种五花八门的茶。我知道他的茶好,平时舍不得喝,一段时间才拿一泡抚慰抚慰味蕾。喝的时候,每次都像刮体育彩票,盼望着好结果,一旦是自己中意的味道,便像中奖一样欣欣然。去年他生意上遇到一些困难,一段时间没有联系。年前突然给我电话,让我到一家茶店泡茶。那天刚好周日下午,我到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喝着茶抽着烟,见到我,重新烧水换茶叶,又从身后拿出一包茶给我。我关心他生意上的事,叫他别再麻烦,茶留着自己喝。他说:“好东西要分享,生意上的困难,总会过去的。”他说话的时候,店里的环绕音箱正播放着罗大佑《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这么想/风车在四季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除夕晚上,看春晚,和妻子泡茶,泡的是发小的老枞水仙。喝着喉底回甘、齿颊留香的上品好茶,想起一些和茶有关的人和事,觉得“工夫茶”这名字起得好。喝茶,需要放假这样的闲工夫。和茶做朋友,从小到大,从浅交到深交到不离不弃,需要的也是工夫,而且是一生的工夫。小时候见爷爷每天喝那又苦又涩的工夫茶,甚是不解,如今我到了当爷爷的年纪,每天都要喝茶。

人世沧桑,大多只是轮回。

猜你喜欢
泡茶食材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食材的性格
鲸鱼”泡茶器等
寻觅食材的原味
英首相泡茶视频遭网友吐槽
凉水泡茶更保健吗
凉水泡茶更保健吗?
泡茶空间风格即泡茶师做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