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山水画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020-06-23 09:37梁琪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山水画

梁琪

摘要:山水画是通过意境来宣泄内心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追求意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中可以有画家情感的寄托,也可以没有画家情感的宣泄,前者就是所谓的“有我之境”,后者就是所谓的“无我之境”。以元代山水画为代表,“无我”是不直接的表露个人思想情感,以北宋山水为代表。有景有情,是一门创作者在创作时将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然后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关键词:山水画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55-02

山水画与人的“一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初来这个世界,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鲜的,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但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人不愿再去轻易相信什么,随着进一步增长见识,人会将主观意识附诸于物。

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中国画学科门类,与人物画、花鸟画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有景有情,是一门创作者在创作时将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然后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其表现了巧夺神功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具有鉴赏美、创作美的意识。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韵“境界”的追求。传统的山水画用墨色着画,“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谢赫在“六法论”中对用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创造了“骨法用笔”的绘画理论。用笔墨线条变化来表达山水情感是文人的情感追求,直到如今,山水画一直在追求意境情感。

山水画最能体现中国人情思。追求意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③中提出新的美学范畴,“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山水画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研究。山水画中的“造境”便是作者以景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情感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写境”则是重视客观事物,把山水的美反映在画卷上,好比明代宋旭《五岳图》卷。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讲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人都具有社会性,都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影响,如流行文化、经济繁荣程度、政治专治程度等。也就是说,被我们认为美的东西,都有其社会含义在里面。中国山水画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了不同的面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

一、“无我之境”超越主客体之分

中国山水画在最初发展的时期,对绘画所要描绘的境界就尤为重视。在山水绘画发展的开始时期,绘画注重“以自然为师,终于自然”的意境表达,尤其突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描绘。在晋代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论,目的是“以形写神”,重视对客观事物体验、观察,通过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当时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使这一时期掀起了追求客观事物神态的热潮,致力于追求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这一阶段成为“无我之境”。北宋时期的传统山水画画家主要的代表是李成、范宽、关仝。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营造出清远、高旷之意境美。他们都继承五代时期荆浩的以水墨为主,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多表现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五代时期的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关于“似”与“真”的关系问题,“画者,画也。废物象而取其真。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使俱盛。”指出外在的形似并不是真实的、最终的,忽视对外在形象的真实描写,应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注重表达内在的气韵。要通过对客观自然景象的详尽观察和细致安排使气韵得以表达。在真实中又有很大的概括性。在山水画中不采取透视,也不注重光影明暗,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整个生活和人生,这一现象在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中可以体现出来,“无我之境”是绘画艺术的高度体现,“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漏,主要是通过容观的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无我之境”即在创作体完全消失的情况下,隐藏于艺术意象背后。

中国山水画也成为当下越来越新兴的表现题材,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思考自然的美,这时候的写神要求不是艺术家们自身的神,而是所要描绘客观失去事物的神,所以画面上的意境仍是无我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两忘也。

二、“有我之境”归复自然本身

“有我之境”是超越主客体之分,是以“我”——自身的角度和眼光出发看待事物,他们不同程度的寄情于山水之中,并期待從中得到回响,从而发现蕴寓于自然景色中的美,并且将这种感受表现与艺术创作中。不仅是对山川的真实描绘,而且表现出了强烈的真挚情感。山水画形成得益于玄学的兴起。玄学的出现,使当时的社会出现的不追求实政,退居山林,寄情山水的社会风尚。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山水画形成,人在其中幻化成物,让物表达自己的心声。

从北宋山水到南宋山水再到元四家,倪瓒作为元四家的主要代表,也“有我之境”的代表,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画并不是为了什么,而是自己的爱好,画画才能更好。把对事物的描写、刻画置于次要,以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绪为主。如此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物自然会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在“有我”之境中,作者是借助自然景物,表达的是主观、内心的意向,他们不仅描绘客观事物的美好,更多的是借物抒情。“有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在展现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赋予审美对象以审美主体的感受及情感表达,从而使其达到人与物的融合,从而体现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不同的绘画手法、不同的绘画角度都能体现。

三、二者相生相通

山水画是通过意境来宣泄内心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意境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生活图景,而无论哪种类型的意境,都终究不过是画家宣泄心灵的一种凭借,是画家心灵的图像。山水画中可以有画家情感的寄托,也可以没有画家情感的宣泄,前者就是所谓的“有我之境”,后者就是所谓的“无我之境”。

山水画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也可以用现场性“缺席”和“缺席性”在场解释,那么在国画创作中,作品应当传达立意、构图、思想、主旨表现出无我。有我既要有意境,又需要有情怀。中国山水在历朝历代无数先贤的坚持和创新之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其绘画理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艺术的意境有说不请道不明的深层含义,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去感受,从有我之境中去把握无我之境。在山水画中更多追求的是无我之境,意境之所以有较强的感染力,是由于艺术家们抓往了有然形象中富有诗意的特征。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属于意境中不同的审美规范,两种有着不同的表现、表达方式,在绘画风格上的差异也是较为分明的,在解读中国山水画过程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联系,可以更容易、更深入的对山水的意境、境界进行理解、解读。山山水水本无“情”,不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将山水的无“情”,赋予他们以真情实感,最终转化为真情流露。意境终究是画家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凭借,也是画家心灵的图像。用笔墨线条变化来表达山水情感是文人的情感追求,直到如今,山水画一直在追求意境情感。

参考文献:

[1]封祖盛.“无我之境”——王国维“境界论”的精华所在[J].深圳大学学报,1995,(04).

[2]姜春.谈王国维“无我之境”的哲学意蕴[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2011.

[4]姜荣刚.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考[J].浙江学刊,2012,(03).

[5]王妍.超越与复归——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的现象学解读[J].文艺评论,2017,(10).

猜你喜欢
山水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春天
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山水画意境分析
远山如黛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