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以华人移民美国的跨文化交际为背景,在中美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下,通过四对母女间的矛盾与隔阂,向观者揭示了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电影中的喜福会是君的母亲吴素云创立的华人休闲聚集地,这里聚集着包括吴素云和君在内的四对母女。母亲们从小在中国长大,接受着中国思想的熏陶,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女儿们从小生活在美国,受着美国文化的影响。电影以君为轴心,通过回忆演绎了这四对母女间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隔阂与冲突,而这些冲突也从侧面反映了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
一、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明、文化基础、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中美家庭文化观念表现出许多差异。电影中的这些母亲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下长大,她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来到美国,并用她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去影响着女儿,“到了美国,我就要生一个女儿,她会很像我。但在美国,她却无须仰仗丈夫的鼻息度日。在美国,不会有人歧视她,因为我会让他讲上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她将应有尽有,不会烦劳,不会忧愁。她会领略我的一番苦心,我要让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漂亮天鹅。”可是,女儿们在美国的大文化环境中长大,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碰撞而产生了矛盾,而这些都来源于家庭观的不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成员地位的差异
中国家庭文化起源于传统的宗法制,同时延伸家庭为大多数家庭的组成模式,多成员,需要等级制度来维护家庭秩序,强调以长为尊,以男为尊。而美国的家庭中,由于核心家庭成员少,加上美国主流文化来源于欧洲,强调人的平等,追求自我。
1.父母和子女方面
中国家庭观中,子女对父母听从、尊敬才算是孝顺。而美国家庭观中则赋予孩子平等、自由的权利。例如,吴素云强迫女儿君学习钢琴时,两人起了争执,母亲说:“这世上只有两种女儿,服从命令和随心所欲,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由此可见,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家长处于权威地位,而君在美国长大,受美国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便回答道:“这里不是中国,我也不是你的奴隶,我希望我不是你的女儿,你也不是我的母亲。”
2.夫妻方面
林多、莺莺这类中国传统女性都是附属于男性的,没有和男性站在同一水平上。例如,林多作为“童养媳”被送进黄家,却被当为生孩子的工具,在黄家得不到尊重;莺莺由于错嫁负心汉,自我需求和尊重都得不到满足。在中国传统家庭观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两者在家庭地位方面有着悬殊的差距。而美国则不一样,例如,莺莺的女儿莉娜和丈夫的婚姻中什么都是平等的,就连生活中的各种开销都要平等分摊。再如,因为罗丝在婚姻中没有表达自我需求,总是顺从于自己的丈夫泰特,使得这段感情出现了问题。可见在美国,夫妻双方在需求和地位方面都是平等的。
(二)个人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当个人价值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通常是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服务,不断为集体做贡献,同时也有权利共享集体荣誉;而美国的家庭观则强调追求个人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当林多不停地向别人炫耀自己女儿在棋赛上的成功时,女儿薇弗莱却感到十分丢脸,对母亲大吼:“为什么你总要拿我做炫耀的资本,既然你爱炫耀,你怎么不自己学下棋?”
在电影中,安眉的母亲服下毒药,让女儿安眉在吴青家享受更高的地位,不被人压迫;素云在逃难期间丢下两个女儿,因为自己得了痢疾,不想死在女儿身边,带来厄运而让其无人收养。这些都展现出中国家庭观中在集体利益面前奉献、牺牲自我价值的精神。相反的是,泰特母亲不同意他和罗丝的婚事,他直接当面和母亲吵了起来。同样,后来,罗丝在婚姻中没有表达自己的需求,没有体现自我价值,反而让泰特不能接受。这正是体现了美国家庭观注重体现自我价值,表达自我需求,强调自我的精神。
二、中美家庭观差异的原因分析
《喜福会》中各种矛盾与隔阂反映出中美两国家庭观的差异,其本质原因来源于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跨文化交际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价值观四维度就包括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他认为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反之则亦然。换句话说,在集体主义的领导下,人们在选择价值取向时,往往会更倾向于牺牲个人价值而服务于集体利益,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牺牲,安眉的母亲为了安眉的美好未来而服毒自杀,安眉说:“她宁愿杀死自己微弱的灵魂,那样就能给我一个强大的灵魂。”相反,安眉和自己女儿罗丝谈论到女儿和泰特婚姻时,她告诉自己的女儿:“你永远都没有明白自己的价值,就像我的母亲一样,你认为泰特他会把你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吗?”泰特更希望看见的是罗丝认识自己的价值,体现自我的需求。美国家庭文化价值观更崇尚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牺牲自己去维护集体利益。
同时,这样的家庭观差异不是单方面因素影响而成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政治统治以及人口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共同促成了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催生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由于我国多山地,农业文明发源于河流平原地带,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人们形成了聚集而居并辅之以宗法制度的生活状态。美国却刚好相反,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背景等影响,来源于欧洲的文明更多呈现出追求自由和利益的价值取向。
三、中美家庭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在电影《喜福会》中,有着许多中美家庭观差异的存在,因为这些差异而给移民美国的华人造成了难免的隔阂与冲突。但是,这些问题在沟通、理解和包容下化解了。文化差异是不可能避免的,在多元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坚持文化自信。电影《喜福会》结尾时,吴素云对女儿君说:“你有你天生的气质,是教不会的。”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是由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决定的,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坚持包容和谐、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二是坚持文化平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理解他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比如,《喜福会》中,美国家庭观所体现出来的对人追求自由、平等的倡导,可以为本民族学习,不断改进和发展。
总之,电影《喜福会》真实地反映出华裔在异国他乡环境下的生存状况,即差异、冲突与融合,通过对比电影展现出来的中美家庭观,可以看出,两国的家庭观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其本质在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包容和面向未来。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代昌廷(1998-),男,四川达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