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一首艺术歌曲,亦是一首女声独唱咏叹调。这首作品的歌词取自新月派女诗人林徽因的同名诗,由周雪石作曲。歌曲将妩媚的“桃花”拟作一位曼妙的女子,反映出诗人浓烈的爱美之心。本文先阐述《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然后分析其艺术特征,展现其音乐美。
一、歌剧《再别康桥》简介
《再别康桥》是我国的第一部小剧场歌剧,类似于西方的室内歌剧,歌剧以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等人的爱恨纠葛展开剧情。
歌剧共14个唱段,有独唱也有重唱,音乐风格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既有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和调式。歌剧将音乐、诗歌、戏剧相结合,音乐唯美、精致,没有使用强烈的情节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而是使用轻松、自然的气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给人一种清新、明朗、亲切的感受。
《再别康桥》中,林徽因在英国留学时曾与徐志摩相恋,后成为梁思成的妻子,婚后二人婚姻美满,一同为我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志摩与林徽因分手回国后,结识了陆小曼并走入婚姻殿堂,为陆小曼写了许多浪漫的情诗。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前来探病,之后徐志摩应邀参加林徽因在北京东单协和小礼堂的演讲,可未曾想徐志摩在赴约途中飞机失事,永远地离开了。
二、《一首桃花》的创作背景
《一首桃花》这首歌曲是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一首独唱咏叹调,该剧以林徽因为线索,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等知识青年之间的故事。歌曲出现在歌剧中的第五幕,选取的歌词是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时,与友人徐志摩久别重逢时所作的诗,表达了与故人相见的喜悦心情。该诗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写出了桃花的妩媚、顾盼生姿,将婀娜的“桃花”拟作一位多情女子,体现了诗人在病中却依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丽的追求。
三、《一首桃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首桃花》是一首具有民族性的歌曲,但是却没有采用中国民族歌剧常用的民歌小调作为音乐素材,而是采用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特征与艺术歌曲的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展现了民国时期一位温婉、高雅的女才子形象。整首歌曲轻柔、舒缓,像一位害羞的女子说话一样娓娓道来。
(一)曲式分析
《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由钢琴、小提琴伴奏。歌曲为单二部曲式,前有引子,共12小节。后有尾声,共4小节。A乐段为13—25小节,4/4拍子,共4个乐句,g小调,为“5+2+2+3+3”不规整结构。A乐段为宣叙调,描绘了桃花的静态美,音乐轻柔、婉转。B乐段使用了3/4和4/4混合拍子,调式转为降B大调,速度较A段略快,力度渐强,与A段形成对比,到结束句“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力度减弱,回到原速,并转回g小调。B乐段为咏叹调,展现了桃花的动态美,旋律略高昂,展现了作者内心激动却克制的情绪。
(二)《一首桃花》音乐欣赏
《一首桃花》没有采用民族歌剧惯用的写作手法,而是汲取20世纪初期赵元任、黄自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素材,在使用民族元素的同时,更注重音乐的艺术性与抒情性,力求将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这一新颖别致的创作技巧,为中国歌剧音乐风格添上了崭新的一笔。作者以桃花为线索,展开瞬间的主观感受,音乐沉静、内敛,高潮部分透露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情感,却在结尾处回到宁静,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感性却又清醒克制的理性。
引子部分由小提琴演奏主旋律,音乐色彩含蓄而静谧,充满诗情画意。弱起和三连音的运用使音乐如水般缓缓流动,展现了桃花清丽脱俗的气质。
A乐段使用宣叙调写作手法,节奏简单平稳、速度缓慢,力度中弱,强调桃花的静态美,旋律走向由上而下,音乐多集中在中声区,让人倍感亲切,歌词“一树的嫣红” “露凝的娇艳”“生姿的顾盼”是明写桃花暗写自己,刻画了一位多情的少女内心的诗情画意与美丽。
B乐段使用歌剧咏叹调的写作手法,与A乐段形成对比,速度较A乐段略快,力度中强,由g小调转到其关系大调降B大调,采用了3/4和4/4拍子交替使用,增强了桃花的动态感,使观众仿佛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桃花在微风中颤动。伴奏织体采用三连音将音乐不断推进,使得旋律色彩鲜明、流畅。最后,结尾句“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力度较弱,速度渐慢,又从降B大调回到g小调,与A段首尾呼应。
(三)《一首桃花》的演唱处理
在演唱《一首桃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需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进行二度创作。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描述了女才子林徽因这一女性形象。因此,在音色选择上,演唱者不能使用传统的民族唱法进行演唱,而是既要保持民族唱法的风格,又要融合美声唱法的圆润,从第一句的“桃花,桃花……”就要有饱满、圆润的头声。这首歌曲的咬字在讲究字正腔圆的同时,咬字不能咬得太硬,应运用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注重歌曲的艺术性。
作品的歌词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唯美的诗心,诗中隐隐透露着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颇有婉约派的风格。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将声音、情感、意境结合起来。A乐段音区不高,速度较慢,不疾不徐地描绘了桃花的娇艳与姿态,演唱者需注重语气语调的亲切感,气息沉稳有控制,保持乐句的连贯性、音色的柔和性。B乐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此处将桃花比喻成一位多情的少女,亦是作者对自身的写照,“看那一颤动的微风里”是一个大连线的乐句,达到了整首作品的最高音,是这首歌曲声乐技术要求最高的地方,演唱这一句时,力度要由中强渐弱,将内心热烈的情感释放出来,而后慢慢平静下来。到结束句“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时,速度要做渐慢处理,气息渐弱,与A乐段的含蓄、内敛首尾呼应。
(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周妍孜(199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音樂(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