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雨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以突出的人民特性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与立足点,蕴含着鲜明的现实指向,在参与主体、共享内容、实现路径、演变历程和理论特质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将共享发展理念确定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目的与归宿,这不仅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回应,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阐释。探讨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厘清我国长期发展思路及发展方向,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回应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期待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现实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涵
(一)规定共享主体的全民共享
发展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和特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将维护人民权益时刻贯穿于国家建设的主线中,强调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代化事业发展方向相结合,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目前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仍存在短板,利益分化显著,发展后力不足,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思想,并以此指导分配原则和成果惠及,搭建更加有效、合理的分配框架,在以人为本的宏观框架下寻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保障人民利益之间的契合点,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二)划分共享内容的全面共享
社会财富的增加赋予了行业和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促使社会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及归宿的共享发展理念也具有了更加多元的主体和客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共享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维度之一,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共享。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在发展权利和机遇等其他方面也提出了共享需求,共享内涵不断外延,对共享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社会各界对公平与效率、全体与个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关系保持高度关注,并将回应民众的多元化诉求、综合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置于重要位置。
(三)实现共享过程的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倡导主体对共享的参与,强调实现共享发展应合理搭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共建秩序,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做到人人尽力、事事尽责、对接精准、措施得当,激发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挖掘各领域的潜能和动力,凝聚社会力量,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物质财富,最终形成驱动合力,使国家发展带动民生福祉建设。
(四)衡量共享历程的渐进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演变过程。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大同社会”,从马克思“必然—自由”论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进一步阐释,中国语境下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回应了不同的民生需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社会存在贫富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客观存在、亟需解决的发展短板。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观背景,明确实现共享发展是一个逐步提升的历史过程,并对目前我国的发展思路进行界定和剖析,作出更加贴合实际、符合规律的有效制度安排,防止急于求成。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
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蕴含着深刻的人民性特质。只有坚持树立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的群众思维,肯定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够获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智慧和推动力量。近年来,我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形势及条件,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准发力,调整、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获得了实质性的改革进展。只有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才能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公平正义是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
长期以来,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始终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秩序的综合展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关系到社会活力和潜能的发挥,也关系到各类社会冲突与矛盾的化解,对构建良性的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价值。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不仅局限于结果公平,还衍生出了权利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等意义,与治理智慧、制度设计、内生动力等密切相关。发展边际效应越凸显,越要注重维护和体现公平正义。一般而言,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而目前我国的再分配过程在调控贫富差距方面并没有实现弥补沟壑的功能,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总体偏低,兜底保障工作难以完全体现,民生和消费领域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滞后,发展内驱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财富集聚路径固化显著,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不利于扩大内需,同时降低人们的获得感。“公平”本身意味着每一位个体共同拥有,与“共享”的普世性和全面性相契合,二者拥有相同的建设趋势和方向。以制度公平保障机会公平,以机会公平来实现结果公平,是将公平正义融合于顶层设计、实现人民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统一的必然要求,对形成全社会的凝聚合力、实现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归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各地区、行业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缩小发展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行平均主义,更不意味着“劫富济贫”。从理论上讲,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够做到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进行一切顶层设计的现实根基。这不会动摇我们向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决心,我们应集中力量,精准施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统一,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发展潜力。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说明我国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設规律的深化认知,它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赋予生产和分配环节,强调多方位保障人民的物质利益与心理获得感,使人民能够切实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是基于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建成平衡、包容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做出的关键决策,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不竭动力的重要标志。
(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引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国家治理领域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治理实践经验,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理成效。在此基础上,我国治理思路及方式也发生了重要转变,以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理念逐渐取代管理型政府治理理念,强调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规律,统一部署、简政放权、板块联动、协同发力,助推我国治理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使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的重要责任。
(三)是支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共享发展理念不单单是一种体现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同时具备更加深刻和全面的实践意义,其在顶层设计中的融合与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是对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导,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共享发展理念所针对的问题核心是资源配置不平衡,适度的差距有助于完善社会结构和激发经济动力,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城乡二元体系分割和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共享发展理念以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督促我们必须正视国内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摒弃盲目追求增长速度和外延型扩张的理念,精准聚焦发展短板,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更加全面的建设思路矫正单向型思维,对完善我国社会结构、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潜力、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的生命力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
[2]朱哲,封兰峰.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J].理论建设,2019(6):52-56.
[3]巩瑞波.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J].求实,2017(3):76-85.
[4]苏星鸿.“一带一路”倡议价值问题的多维透视[J].观察与思考,2019-11-15.
[5]荆蕙兰,史泽源.习近平关于城市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9-18.
[6]陈国富,李国辉.通俗化、大众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路径[J].社科纵横,2011-06-15.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