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 (天津 300211)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规范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与管理方法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肿瘤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0例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常规心电监护;试验组患者60例采用常规心电监护的同时,基于监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监护对策。观察两组患者的设备维修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皮肤损伤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设备维修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皮肤损伤率分别为1.67%(1/60)、1.67%(1/60)和3.33%(2/60),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8/60)、13.33%(8/60)和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患者中规范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与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维修率和设备故障率,避免对患者的皮肤构成损伤,效果显著。
随着医疗器械水平的不断进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更加成熟和完善,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可以对患者的呼吸、脉搏等信息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先兆,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同时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还可以有效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2]。但是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应用过程中,如果不采取规范的使用和管理方法,容易导致设备出现故障,同时可能会对患者的皮肤构成损伤。因此规范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与管理方法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3]。本文选取本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规范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与管理方法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开展了对比研究。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肿瘤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监护。通过抽签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0例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8例和22例,年龄为18~74岁,平均(48.62±6.82)岁;试验组患者60例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7例和23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49.17±6.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常规心电监护,设置常规默认参数,对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
试验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监护的同时,基于监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监护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完善心电监护仪使用制度,当前在心电监护仪使用中有部分操作人员对其使用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心电监护仪的使用风险,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问题[4]。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流程化管理。由于心电监护仪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因此为了提高应用的方便性,应该对相同品牌和型号的心电监护仪进行登记,对其性能和应用范围进行详细描述,便于快速查询。(2)加强心电监护仪的日常保养和维护,目前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维修保养不及时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操作人员对心电监护仪的维修保养工作不够重视,操作人员多数只有在心电监护仪出现问题后才进行维修,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5]。针对该情况,应该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中引入预防性维护管理理念,安排专人负责心电监护仪的保养和使用情况,确保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加强对心电监护仪的宣传教育,一方面操作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心电监护仪的相关知识,消除部分患者对于心电监护仪的抵触情绪,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心电监护仪的治疗工作。另一方面,操作人员可以将心电监护仪的相关知识制作成床头卡,有助于患者能够随时对其相关知识进行查阅。
观察两组患者的设备维修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皮肤损伤率。
应用SPSS 19.0软件,采用百分比表示设备维修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皮肤损伤率,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的设备维修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皮肤损伤率分别为1.67%(1/60)、1.67%(1/60)和3.33%(2/60),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8/60)、13.33%(8/60)和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设备维修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皮肤损伤率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的工作技巧,同时还应该熟练操作多种仪器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但是当前部分操作人员对心电监护仪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和熟练,也未能深刻理解心电监护仪的各种功能,导致难以充分发挥心电监护仪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6]。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心电监护仪管理办法,加大对操作人员心电监护仪使用方面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对心电监护仪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进一步分析规范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与管理方法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以本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设备维修率、设备故障率以及皮肤损伤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住院患者中规范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与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维修率和设备故障率,避免对患者的皮肤构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