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拉弟
(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为60岁左右[1]。PD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活动限制、行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既往研究提出,帕金森病患者部分合并焦虑、抑郁症状并出现人格与性格方面的不良改变[2]。帕金森病的致残率较高,治疗周期长,有效治疗手段不足,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严重的精神及经济压力,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居家护理是将家庭与医疗机构有机结合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在延续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护理干预的专业性与延展性,可在慢性病干预中发挥较好的效果。但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时,仅采取居家护理干预,全面性不足,不能较好地照顾患者情绪。本研究在居家护理中增加情绪管理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升其生活幸福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00例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4~76岁,平均(63.49±3.67)岁;病程3~7年,平均(4.69±1.59)年;婚姻状态:已婚39例,离异或丧偶11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4~78岁,平均(63.56±3.75)岁;病程3~7年,平均(4.72±1.63)年;婚姻状态:已婚40例,离异或丧偶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8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配合。
1.3 排除标准 存在神经紊乱、精神分裂、沟通障碍、自闭症等;患者家属存在精神智力方面问题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两组患者均采用左旋多巴胺(四川锦绣华福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3248)与COMT抑制剂2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居家护理方案。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前完成居家护理档案,并联合主治医师予以标准化健康教育宣教;患者离院后责任护士采用微信视频、电话、社区整体随访方式掌握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药物使用、饮食、锻炼、情绪及其他合并症情况。主治医生依据反馈信息制订评估与治疗方案,并不断改进治疗方案,控制患者病情。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建立情绪管理方案。
(1)老年适用性宣教 老年患者在理解力、沟通效果、接受力方面均差于年轻患者,因此在进行帕金森疾病宣教时必须采取老年患者易于接受的宣教方式。以口头宣教为主,同时使用Q图图画书进行宣教,口头简单讲解后使用Q图进行深入讲解,使患者了解帕金森病的概念、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宣教时责任护士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尽解答患者疑问,对耳聋耳背者讲解时要提高音量,宣教期间保持耐心、热心、关心,禁止出现厌烦、厌恶、不认真仔细的情况。
(2)子女关怀 在院期间责任护士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由于老年患者对子女的依赖性较高,故患者子女的行为态度可对老年患者产生较大影响。责任护士通过口头宣教、案例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提升患者照顾者对帕金森病及其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知识的认知度,使其准确掌握帕金森疾病知识及患者目前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的现实,提升其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程度,通过子女积极主动的关怀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离院后家属与责任护士借助微信沟通,交换双方信息,促进心理干预方案的不断改进与优化。
(3)ABC情绪管理法 在情绪管理ABC理论中,A表示情绪的诱发原因,即引发帕金森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的原因;B表示在多种诱因影响下患者对某件事的自我理解与看法;C表示A与B协同作用下的结果。A由护士长负责,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患者等方式了解诱发帕金森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的原因;B由责任护士负责,依据护士长反馈的诱因信息对患者进行宣教,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C由家属负责,反馈患者居家焦虑、抑郁症状及疾病症状情况。院内采取直接面对面沟通方式,家属反馈C信息,护士实施B干预;居家护理中责任护士通过微信实施B干预,改变患者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行为方式,家属通过微信反馈患者每日疾病与焦虑、抑郁状态。
3.1 观察指标 ①焦虑、抑郁评分[4]:入院时及干预2个月后采用HAMA与HAMD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其中HAMA包含14个项目,<7分为无焦虑,7~13分为可能存在焦虑,14~20分为有焦虑症状,21~28分为存在明显焦虑,≥29分为存在严重焦虑。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症状越严重。HAMD包含17个项目,<8分为无抑郁,8~17分存在轻度抑郁,17~24分存在中度抑郁,>24分存在严重抑郁。②生活质量评分[5]: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估生活质量,量表包含5个功能量表,1个总体健康状况及其他症状项目,总分100分。功能与总体健康状况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2个月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HAMA评分干预前 干预2个月后HAMD评分干预前 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 50 19.86±2.39 12.59±2.31△▲ 26.49±2.59 14.57±1.69△▲对照组 50 19.83±2.67 16.35±2.19△ 26.68±2.76 18.66±1.85△
(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功能维度评分及总体健康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功能维度评分及总体健康状态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 情感功能 社会功能 总体健康观察组 50 干预前 55.59±6.34 45.36±6.49 52.64±6.96 49.33±5.49 48.59±7.39 48.47±8.67干预6个月后 70.65±9.14△▲ 63.59±8.47△▲ 71.54±8.56△▲ 62.59±6.48△▲ 72.64±7.64△▲ 63.55±4.59△▲对照组 50 干预前 55.82±6.59 45.31±6.38 52.44±6.79 49.49±5.69 48.56±7.45 48.60±8.49干预6个月后 62.68±5.69△ 51.64±7.19△ 65.67±7.68△ 52.64±5.86△ 56.49±7.68△ 62.68±5.69△
帕金森病是帕金森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临床中卒中与帕金森综合征是抑郁的高危风险因素。既往研究提出,焦虑与抑郁症状为帕金森病最常见且重要的非运动性症状,约80.7%的帕金森病患者在问卷中表现出焦虑、抑郁症状[6-8]。本研究100例帕金森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分界值。震颤麻痹症状造成患者行动不便、运动迟缓、肢体僵硬、自理能力下降,导致其急躁发怒,情绪低下。患者多巴胺能递质的缺失、多巴胺能神经和5-羟色胺神经细胞的损伤、5-羟色胺水平的降低也会使患者出现一些病理症状,加重焦虑、抑郁情绪。
居家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概念,在该概念的指导下许多慢性病患者均得到较好的院外医疗处置。余彦丽[9]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实施居家护理,发现其能改善家属焦虑、抑郁症状。胡秀香等[10]应用居家护理降低了卒中患者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的风险。本研究对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实施居家护理,结果显示,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结果与孙晋生等[11]的研究具有相似之处,其对卒中患者实施居家护理获得满意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但在实施居家护理期间需要强化家庭成员的参与感,增强家庭成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干预依从性。
情绪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在常规居家护理中加强情绪管理格外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情绪管理能够优化居家护理对帕金森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积极影响程度,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在情绪管理中实施老年适应性宣教,使老年患者能充分地了解帕金森疾病知识,提升其认知度与接受性。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性较高,采取子女关怀可提升子女对帕金森疾病的认知度,提升其在患者治疗期间的参与感,使患者得到关注与科学引导,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ABC情绪管理法可在掌握焦虑、抑郁症状诱因的条件下对患者实施认知纠正,改变其错误想法,建立正确认知与行为方式,家属通过微信反馈患者对干预方法的反应情况,责任护士及时调整优化心理干预方案。刘秋丽等[12]研究表明ABC管理法能够改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能力。
本研究虽获得一定临床效果,但在干预过程中发现一些家属在情绪管理实施过程中未能对患者保持充分的耐心,常在患者出现问题情绪时表现出厌烦,不利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逐步强化网络干预在患者情绪管理中的价值,通过深入沟通改善帕金森患者自身及照顾者的照护能力,强化对家庭照顾者心理疏导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居家护理中增加情绪管理能够优化帕金森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