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贫困地区价值链攀升与农牧民增收效应研究
——以西藏地区为例

2020-06-23 07:01肖云爽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牧民农村居民价值链

宋 爽,肖云爽

引言

作为全国唯一的连片贫困地区,西藏农牧民的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后脱贫时代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更是关系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2019年12月,西藏宣布全部74个县区实现脱贫。如何持续地提升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以构建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在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遵循价值链攀升规律,找出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作用路径,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从生产要素这一微观视角来看,居民收入来源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随着价值链的延长和附加值率的提高,不同要素的收入结构也随之变化。只有厘清价值链攀升与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与农牧民增收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发展趋势。

现有文献中关于价值链演化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产业维度展开,一般认为产业链向中下游拓展会导致劳动力收入的增加,以及高技能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1)耿伟,郝碧榕.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劳动收入差距——基于跨国跨行业下游度指标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8,(6).至于其中的原因,一类研究是基于要素密集度视角,认为随着价值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拓展,劳动报酬的比重会相对降低;(2)张杰,卜茂亮,陈志远.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及其动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5).另一类则是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认为价值链攀升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是偏向资本和高技能劳动的,会导致二者与简单劳动要素的报酬差距相对扩大;(3)Timmer P, Erumban A, Los B, et al. 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ian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 (2).还有一类研究则是从贸易的视角,认为按照Stolper-Samuelson定理,出口贸易会导致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相对增加。(4)李强.我国产业升级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 2015,(2).本文认为,现有相关研究适用于以西藏为代表的西部贫困地区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原因如下:(1)大多数文献以工业或者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而西部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是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2)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劳动收入(即工资)的增加问题,而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收入占的比重较小,而经营性净收入的比重较大。

基于此,本文以西藏地区为代表,研究西部贫困地区的价值链攀升规律及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可能的创新点包括:(1)从理论层面上剖析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链升级规律,重点强调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与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价值链升级规律的差异;(2)从实证层面上揭示价值链升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影响,分别研究对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差异。拟解决以下问题:在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约束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价值链升级模式呈现什么特点?这种升级能否以及如何拉动农牧民收入的增加?沿着价值链的攀升路径,可采取哪些措施以更快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希望能够为西藏地区夯实持久脱贫的产业基础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一、西藏产业价值链位置的估算

(一)价值链位置的计算方法

“价值链”最早由Michael E. Porter在1985年提出(5)Porter M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34-42.,即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被细分为若干相对独立但在功能上又彼此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形成“价值链”的最初形态。此后,价值链的概念逐渐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间、地区间、直至覆盖全球。本文对价值链的研究是从产业层面展开,从上游到下游的生产环节可看作是不同的价值增值环节,可通过某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上中下游的位置来衡量该区域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学术界关于价值链位置的测算有两种较为成熟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中间品贸易的视角,通过计算贸易增加值来揭示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从贸易中获得的增加值越多意味着价值链地位越高,被称为“经济定位”(6)罗长远, 张军. 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14, (6);另一种是基于所处的具体生产环节,依据产业距离最终需求的远近来衡量其在价值链中的相对地位,被称为“物理定位”,其中“上游度”是目前广为接受的衡量指标(7)Antras P, Chor D, Fally T, et al. Measuring the upstreamnes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flow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 Proceedings, 2012, (3).。上游度指标本质上是通过产业嵌入价值链的位置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上游度指标值越大,意味着被用作中间产品的次数越多,即参与分工的程度越深(8)马风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和上游度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5, (8).。考虑到研究主旨,本文选择后者作为价值链的评价指标。Antras(2012)和Fally(2011)提出了两种计算上游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思路和公式不同,但经过简单换算可知二者是等价的。

对于封闭经济,Antras(2012)提出产业i的产出可表示为:

(1)

其中,Xi表示产业i的总产出,Yi表示产业i的最终使用,Zi表示产业i的中间使用,aij表示生产一单位j产品所需要消耗的产品i的价值(即直接消耗系数)。式(1)表示产业i的总产出一部分被用于消费和投资,另一部分被用作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将式(1)中每个阶段的权重设为其离最终使用的距离(最终使用阶段的权重设定为1),并用Xi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得到上游度指标:

(2)

式(2)可以用以下矩阵运算来实现:

(3)

其中,矩阵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列向量Y表示各行业的最终使用量,I表示单位阵。

而Fally(2011)提出递归式的上游度计算公式:

(4)

(5)

其中,△表示由元素δij组成的矩阵,I表示单位阵,1表示单位列向量。式(5)表示,更多向上游产业销售产品的产业本身也属于上游产业。经过简单的运算可知,式(5)与式(3)的计算结果相同。

考虑到开放经济,对式(4)进行调整:

(6)

(7)

采取同样的思路,对“省外流出”和“省内流入”进行处理。并按照Antras(2012)的作法,剔除存货投资的影响。

(二)西藏及七地市的产业价值链定位

表1 2012年西藏自治区的上游度排名前五位和后五位的行业(9)因篇幅限制,只列出前五位和后五位的行业。全部42个行业的上游度数据可向作者索取。

根据《2012年西藏自治区投入产出表》,计算出42个行业的上游度(表1)。价值链相对较短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服务业以及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制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而价值链相对较长的行业则主要分布在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上游行业。以全国平均上游度为基准(10)采用全国平均上游度为基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一些地区不生产某些特定产业而无法计算该地区产业上游度的情形。,民族八省区的上游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2)。以西藏为例,其价值链长度平均只有全国水平的71%,仅仅高于民族八省区中的贵州和青海,说明整体来看西藏的价值链分工较为简单,产业结构相对单一(11)2012年建筑、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和农林牧渔产品及服务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55%,而这三个行业的上游度都比较低(分别为1.240、1.017和1.718)。。

表2 2012年民族八省区与全国的上游度比较(以全国平均上游度为1)

进一步地,为了观察对外贸易和省际贸易的产业结构,以出口额比重和省外调出额比重为权重对上游度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出口上游度和省外调出上游度(图1)(12)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内蒙古所有行业的出口额为零,青海省所有行业的省外调出额为零,这不符合实际。故在计算出口上游度和省外调出上游度时,剔除二者。。包括西藏在内的民族六省的省外调出上游度均高于未加权上游度,说明国内省际贸易流出的产品以上游产品为主。以西藏为例,“金属矿采选产品”这一行业在2012年省外调出总额中占比高达55.66%,这就大大拉高了省外调出上游度;而除了宁夏之外,其他五省区的出口上游度则低于未加权上游度,说明这些省区出口的产品结构以中下游产品为主。可见,相较于国内贸易,西藏参与国际分工的行业分布更为均衡、参与分工的程度更深。

图12012年民族六省区的省外调出上游度和出口上游度

最后,用各产业就业人口在当地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作为权重,可得到西藏七个地市的上游度(图2)。从水平上看,2013-2017年拉萨的上游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而阿里地区则年年垫底,反映出产业结构相对完整的拉萨在西藏区域分工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从增幅上看,六年间拉萨的上游度增长了27.78%,其次是阿里(6.87%)、昌都(3.09%)、林芝(2.49%)、日喀则(1.01%)、那曲(0.20%),而山南地区则下降了1.98%,反映出大部分地区的价值链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向中上游延伸的趋势。

图22012-2017年西藏七地市上游度变化(13)省际投入产出表每5年发布一次,逢尾数是2和5的年份发布。而西藏地区仅公布过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本文采用惯常做法,假定2012-2017年产业间的技术关联状况不变。

二、价值链升级影响居民收入的机理分析

(一) 连片贫困地区价值链升级模式

价值链升级是指处于价值链之中的企业借助价值链以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向较高价值经济活动转移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动态过程。对于产业结构相对完整的地区,价值链升级主要发生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从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能密集型的攀升过程;但对于以消费性服务业和农牧业为主的连片贫困地区来说,价值链升级则表现出以下特点:(1)部分农业和制造业价值链的延长(如农牧产品、食品饮料、工艺品等);(2)服务业从价值链下游向中游的拓展(从以公共管理、卫生、教育等下游行业为主逐渐向旅游、文化、建筑等中游行业拓展)。

(二)连片贫困地区价值链位置影响农牧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机理

文献中关于价值链位置与产业增加值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上游度与增加值率正相关(14)张鹏杨, 唐宜红. FDI如何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国内附加值?——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视角[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7).、负相关(15)苏庆义, 高凌云. 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及其演进规律[J]. 统计研究, 2015,(12).和“U”型关系(即“微笑曲线”)。就西藏地区来看,上游度与增加值率显著负相关(16)2012年中国42个行业的增加率与上游率的相关系数为-0.399,西藏的相关系数为-0.261。。对比服务业和工业,高增加值率形成的原因不同:对于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高增加值率来源于高生产率。例如制造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高技能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率相对较高,在价值链上处于高端的位置;而对于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高增加值则不一定来源于高生产率,也有可能来自各种类型的垄断。例如由于大部分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以及部分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性,服务业的竞争程度总体来看低于制造业。因此,对于充分竞争的行业,生产率较高的发达地区倾向于生产高增加值率的下游产品,落后地区则相反(17)Costinot A, Vogel JE, Wang S. Global supply chians and wage ine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 Proceedings, 2012, (3).;但对于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垂直型分工的程度较低,即使是落后地区仍然会保有相当数量的服务行业。这就解释了国家之间的不同,一国之内区域分工的结果通常是发达地区专业化于生产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落后地区则通常以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但不论高增加值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行业的要素报酬一般来说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具体哪一类要素会获得更高的报酬,则与该行业的要素密集度有关。就西藏地区来说,产业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如果价值链向中下游延伸,更高的增加值率通常会带来劳动要素报酬的增长。基于此,提出:

假说1:价值链向下游的拓展会提升西藏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

(三)连片贫困地区价值链位置影响农牧民收入结构的作用机理

与城市不同,农村居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比高于工资性收入(18)2017年经营性净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1.92%,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7.92%。。农村居民必须借助某种经济主体(个体户、集体企业、股份公司等)进入经济系统才能获得相应的要素报酬,不同价值链环节进入的难易程度就构成了其收入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农业生产及在乡从事非农经营的收入,多以家庭或个体户为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消费性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大多位于价值链中下游的位置;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收入,多以大中型企业为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资源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采矿业和建筑业等),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高,位于价值链中间或上游位置。因此,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中下游行业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提升作用显著,而进入壁垒相对较高的部分中上游行业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作用显著。基于此,提出:

假说2: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与区域产业上游度负相关,而工资性收入与区域产业上游度正相关。

三、西藏地区价值链位置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依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设计如下的计量模型:

(8)

其中,β表示控制变量的系数列向量,μj表示地区j的固定效应,εj,t是随机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y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为了方便对比,实证分析中分别采用了如下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1、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y2、农村居民经营性净收入y3。

解释变量为地区的价值链长度。衡量指标是前文提到的上游度U,由公式(5)计算得出,按照公式(7)对出口、国内省际调出和存货投资进行调整,并用各产业就业人口在当地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为了揭示行业特征,构建仅包含服务业的上游度指标U1和仅包含非服务业的上游度指标U2。

X表示控制变量组成的行向量。具体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X1,以不变价表示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2)教育水平X2,以每万人在校中小学生人数为衡量指标;(3)公共服务水平X3,以每万人实有床位数为衡量指标;(4)自然环境X4,各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会增加;而海拔较高的地区交通不便,居民收入水平通常较低。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分地区各行业就业人数、价格指数、年末人口数、在校中小学生数和实有床位数,均来源历年《西藏统计年鉴》,其中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2010年不变价。本节实证分析中共覆盖19个产业,与《西藏地区投入产出表》中的不同在于将工业分为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三类。原因有二:第一,制造业在西藏产业体系中的比重较小。以2017年为例,制造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为2.8%,在经济相对落后的阿里和那曲,这一数字甚至接近于零;第二,分地区的工业细分行业的数据难以获得。在随机效应中使用到地区平均海拔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所有数据经过取对数后纳入实证分析,时间跨度为2012-2017年。数据的统计性描述见表3。

表3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三) 基准回归

基准回归中,使用式(8)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1进行回归。为了避免扰动项自相关,回归中采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出于严谨性考虑,模型的选择遵循如下步骤:先进行混合回归,基本假设是不存在个体效应(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LM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认为存在个体效应。再进行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检验,由于稳健标准误与普通标准误相差较大,Hausman检验不适用,故采用Sargan-Hansen检验(19)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253 .,其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在对单向固定效应(个体固定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的适用性检验中,F值为54.7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更加合适。四种效应的估计结果表明,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均符合预期,说明模型的设定基本合理。为了处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尝试采用动态GMM方法进行估计。考虑到样本数的限制,选择系统GMM法。回归结果显示AR(1)显著和AR(2)不显著,并且通过了Sargan检验,说明系统GMM方法是恰当的。

基准回归结果显示(表4),在考虑到内生性的情况下,本期和上一期的上游度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负相关,说明产业价值链向下游的延伸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且价值链的这种影响能够跨时期持续作用。这证明了假说1的正确性,贫困地区选择离最终需求较近的产业结构模式能显著地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4 上游度影响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括号中是稳健标准差。AR(1)、AR(2)和Sargan检验报告的是P值。

(四)收入结构及分行业回归结果

就收入结构来看,对居民收入细分类别y1-y3分别进行动态系统GMM回归分析(表5),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特征。滞后一期的上游度对农村居民经营性净收入的影响则显著为负,而上游度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这证明了假说2的正确性,西藏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仍旧依赖于价值链较短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和初级农牧产品加工销售,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则依赖于价值链上、中游的建筑业、加工业和采矿业。

就产业结构来看,将产业分为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可知西藏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一方面依赖于服务业从下游向中游的延伸(u1对y1的系数显著为正),一方面依赖于其他产业从上游向中游延伸(u2对y1的系数显著为负)(20)由于服务业的上游度数值平均来看低于其他产业,因此总体来看农村可支配收入y1与上游度u负相关。。

表5 收入结构及分行业回归结果和稳健性检验(21)因篇幅限制,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没有列出,如需要可联系作者索取。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文用2012年全国范围的上游度数值替代西藏的数值(记为u’),然后采用前面所述的方法计算七个地市的区域上游度并进行回归。表5显示,主要的系数估计值前面的正负号方向都不变,从而证明了模型结论的稳健性。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基于2012年西藏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西藏及其七个地市的上游度指标用以刻画西藏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然后从理论上剖析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价值链升值规律及与农牧民增收的关系;最后使用2012-2017年的数据对西藏地区价值链升级与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1)西藏的价值链长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1%,地市层面的价值链呈现出延长态势,其中拉萨的上游度高于其他地区,说明整体来看西藏的价值链分工较为简单,产业结构相对单一;(2)与一般地区不同,以消费性服务业和农牧业为主的连片贫困地区价值链升级表现为部分农业和制造业价值链的延长和服务业从价值链下游向中游的拓展;(3)西藏农牧民经营性收入与上游度指标显著负相关,说明西藏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依赖于价值链较短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和初级农牧产品加工销售;(4)西藏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上游度指标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西藏地区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延长,显著带动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二)政策启示

第一,应紧紧抓住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机遇,多渠道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西藏价值链的攀升主要体现为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延长,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可能会逐渐增加。抓住此机遇,一方面应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外出务工渠道,依法保障农牧民务工收入;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提高经营性收入。在此过程中应警惕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第二,当短期内产业升级难以实现时,可通过提升价值链低端环节的附加值率来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一个地区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既与其所处的分工位置有关,也与附加值的创造能力有关。即使是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只要能够做精、做透使附加值创造能力增强,同样可以使得投入的要素获得更高的报酬。此外,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和产业融合,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延长农牧业产业链,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文化、金融、商贸、物流业。

第三,深化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才能够推动区域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长度的拓展;只有培养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才能够激活市场活力,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有机会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中共享发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可能的市场风险,重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稳步提升农牧业组织化程度,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

猜你喜欢
农牧民农村居民价值链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