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融合思维导图的价值与策略

2020-06-23 07:09江苏江阴市实验小学张纯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分支导图数学知识

江苏江阴市实验小学 张纯曦

思维导图,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的。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较少,很多教师对它的内涵、结构、特征、评价等还不了解,甚至大部分教师不接受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数学课堂中,认为其弊大于利。笔者近两年着力研究了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的价值与策略,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下面就谈一谈研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一、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的价值分析

(一)思维导图对于数学学习的价值

1.有利于将知识系统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太明显。到了第二学段,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多和加深,学生就开始表现出对知识点的不理解,成绩出现明显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学习就容易浮于表面,产生“学过就忘,考过就扔”的现象。而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便于在头脑中创造一幅数学知识的“全景网络图”。

2.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

思维导图的形成是一个严谨、周密的过程,需要绘图者从中心词开始进行发散,清晰地知道每一个分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逐步建构成结构图。这其中藏着一些隐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先领悟这些隐性知识,并能将其显性化,呈现在思维导图上,也需要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准确地沟通每一个知识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维导图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有利于形象化的记忆

随着数学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面临的学习或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变量增多,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等状况,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记忆。那么,利用思维导图,将学习的要点、体系绘制在一张图上,能让自己对知识点一目了然,加上色彩的冲击、图形的形象性,这就好比给大脑打了一剂“强心针”,从而刺激大脑、激发联想、形成表象,这样形象化的记忆就会比枯燥的记忆更有效。

4.有利于评价学生

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某个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透过思维导图作品,教师能发现每个学生对于某个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否全面,他的思考角度是什么,他对于知识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更能发现他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或展开相应的教学设计。

(二)思维导图融入数学课堂的难处

1.课堂时间之难

一堂数学课的时间是40分钟,要有新知的讲解,要有学生自主的探究,还要有相应的练习时间……这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来说,已经时间紧迫了,尤其对于高年级的数学课来说,内容多、时间紧一直是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如果再加入绘制思维导图,那么时间怎么安排?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加入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练习的环节就要舍弃,学生对于新知的练习就显得不扎实,课后还要花时间补。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与思维导图的关系。

2.适用范围之难

可以说,思维导图是由一个中心词发散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分支的网络图,每个主干、分支之间都有联系。那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简单的数学课来说,就无法在一节课上完成一个思维导图,比如《确定位置》、计算课《小数加法》、实践活动课《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等,如在课上给学生呈现思维导图,或者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就比较困难。就笔者近两年研究的课型来说,比较成功的是在练习课、单元复习课、总复习课中融入思维导图的课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在其他课型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思维导图。

3.技术运用之难

思维导图的绘制是有专门的软件的,但是很多教师对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不熟练,笔者就遇到了这样的窘境,自己的电脑上软件怎么也安装不了。即使安装好了,勉强绘制了思维导图,也无法在教室的屏幕里放映,教室的屏幕太小,每一个分支看不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使用专业的软件来绘制思维导图难度较大,也不适用于平时的学习。于是,手绘思维导图成了主要的手段,手绘又比较浪费时间。种种矛盾,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合理、高效地使用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与数学课堂融合的实践策略

关于思维导图,的确有利有弊,教师要做的不是把它的弊端无限放大,而是要利用它的优势,探索如何借助思维导图服务于数学课堂、服务于学生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丰富呈现样态,让思维导图属于课堂

对于刚刚接触思维导图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感受思维导图的优势,明确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时机。这就需要教师呈现比较丰富的思维导图的样态,让学生在各种思维导图中感受它的作用和好处,从而激发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进行数学学习。

新授课时,思维导图可以是整堂课学习的思路导引。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借助思维导图阐明了这节新课的学习思路。在认识平移时,用思维导图表明研究路线,表示—举例—特点,让学生一点点地循着这样的学习路径深入认识平移。而教学旋转时,就让学生根据刚才研究平移时的思维导图,明确研究思路,展开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思维导图则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练习课时,思维导图可以呈现所有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整理与练习”时,就抓住一个中心词“45%”,让学生展开回忆、复习、发散,从基本概念的梳理,到实际问题的类型展开,学生把百分数这一内容分成了两大主支。在基本概念的梳理中,又分为读写、意义、互化三个分支。实际问题的整理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自主讨论、辨析中,分成两大分支:单位“1”已知和单位“1”未知,并在每个分支下又根据题型、解题思路等进一步展开整理(见图1)。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清晰地对百分数这一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从最终呈现的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是到位的。

复习课时,思维导图就是全课复习的指向标。例如,“多边形面积复习”一课中,知识点很多而且复杂。那么,教师就引导学生梳理复习的思路,最终明确从公式、推导、关系、应用四个方面展开复习。对照着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再来进行发散复习,便于梳理知识,形成记忆。(见图2)

通过这么多课型中思维导图的呈现,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就会更深入,也为后续完成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体现学生自主,让思维导图属于学生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思维导图的功能和优势后,教师要做的就是怎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维导图,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的中心词、主支、分支等。但是把思维导图融入数学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接受、层层递进。首次实践思维导图时,教师应更多地展示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其中教师引导甚至设计的成分要多一些。随着课堂融合思维导图实践的深入,学生逐步有了建构思维导图的意识和想法,此时,教师要退出主导地位,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地构建思维导图,思考中心词、主干、分支等。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量”复习课时,教师在简单阐明复习内容后,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同学们梳理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按规律串联起来。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标准,将6年间常见的量进行自主整理。根据课堂反馈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整理标准,有按内容来分的;有按常规复习思路分的;也有罗列式的……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亮点。在学生呈现自主绘制的思维导图后,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继续补充和完善相应的知识,毕竟学生的整理中还有很多不符合逻辑的或者遗漏的知识。只有当学生主动地靠近知识、整理知识,将知识形成系统,才能真正地吸收知识。

(三)灵活安排绘图,让思维导图属于自己

不是所有的思维导图都一定是在数学课堂上呈现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安排。

第一,简单、逻辑要求不高的知识梳理,就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进行,例如上面提到的“常见的量”的复习,知识点比较简单、常用,所以只需要课上进行有序的整理和补充即可。

第二,知识点多、逻辑关系不明显或者分类角度多样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后形成。例如,“百分数的整理与练习”一课,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分支的确定是有多个角度的,可以分成单位“1”已知与未知,也可以分成“百分率”已知与未知,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统整,以免后进生摸不着头脑。

第三,单元复习、总复习中内容多且学生已经遗忘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前进行制作。这样,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前复习,又能在课堂上找到学生复习时暴露的知识漏洞,同时也能呈现不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其他学生取长补短。

第四,对于分散、细小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把主干、分支基本确定,完成半成品,课后让学生根据分支填充细小的知识点,完成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节约课堂时间,也让学生能更多地关注思维导图的框架,以此引出具体的数学知识。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进行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的实践中的点滴感悟,还有很多实践中的问题需要后续不断解决、完善。融合之路才刚刚开启,相信在这段旅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勇于实践,合理运用,总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好的路径和方法。

猜你喜欢
分支导图数学知识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软件多分支开发代码漏合问题及解决途径①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巧分支与枝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第6章 一次函数
硕果累累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