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晨
01 交流会现场
02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华为3个区代表颁发助学金
“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收入允许、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每天省下一些零钱,1元、2元或5元,每月省下一小笔善款,20元、50元或100元,用于帮助暂时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或家庭。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的老朋友吴国芬老人,自2004年至今,坚持15年每天从买菜钱中省下1元,一年捐款365元,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每天省2元,每年捐730元,像她这样做的市民还有很多。如此“细水长流”“滴水成河”般的捐赠方式更为捐赠人所接受,更容易培养善念和慈善行为。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只要有心,谁都可以行善。
做善事可以从身边做起,只要一心向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不知不觉做很多善事,而每月为慈善项目固定捐赠一笔善款,一般可以通过合法的募捐网络平台设置为自动扣款,被称为“月捐”,这种新型的捐款方式更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接受,“月捐”行为和“日行一善”一样,唤醒人们“莫以善小而不为”的意识,去持续地关心倍受苦难煎熬的困难群体。
03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吴秋珍总结发言
热心公益、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注环保……都是“月捐”一族的特点,“月捐”培养一种行善的生活习惯,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一位“月捐”人表示:“虽然刚开始只是从众心理好奇地参与月捐,但是经过多次参与月捐以及感受到月捐族人的乐善好施氛围,慢慢能感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把奉献当成一种快乐的体验。”
在上海,有一群高中生来自或单亲、或因病致贫、或意外致困的低保或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一方面努力维持日常的家庭开支,一方面苦苦支撑孩子的高中学习费用。他们需要好心人的帮助来渡过暂时的难关。1995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解放日报社联合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助学”项目,至今累计资助贫困学生逾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00对手拉手结对助学。该项目于2007年1月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2018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推出“手拉手月捐助学”线上众筹项目,为120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在沪贫困高中生筹集每人每学年25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同学在高二时和父亲一同遭遇车祸,小王受伤住院,父亲因此伤残失去劳动能力,母亲也一时找不到工作。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也给小王的学习之路设置了重重的障碍。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牵线下,上海市民郭先生和俞女士伸出了援手,通过“手拉手结对助学”项目,在小王考入大学后,第一时间对他和他的家庭给予了帮助。在收到助学金后,小王立即写了感谢信,向郭先生和俞女士表达深深的谢意。小王在信中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关心,他明白,“每一次的帮助都是他们的善心,我不会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而坚信这是我需要铭记且感激的,值得涌泉相报的恩情。”目前,他正在通过努力学习来回报社会爱心人士的善心,并想要将他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小王并没有被人生中暂时的困难击倒,而是将爱心人士给他的温暖转化成正能量,“曾经的我感慨生活的残忍,现在的我珍惜生活的幸运。尽管人生之路充满困难挫折,我却一直拥有来自各方的爱,有那么多的人在用他们的方式鼓励着我。”
12月8日,项目上线一周年之际,2019“手拉手月捐助学”项目交流会在上海中心52层的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受助学生和捐赠人齐聚一堂,交流互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互联网众筹部工作人员介绍了该项目2019年募资及使用情况。手拉手月捐助学项目于2018年12月正式上线,目前已累计募款17.5万元,分别来自782位好心人的捐助。爱心人士分别通过单次捐、月捐等方式奉献爱心。今年所筹善款将资助奉贤区贫困高中生14人、闵行区贫困高中生8人、浦东新区贫困高中生9人,包括高一学生12人、高二学生14人、高三学生5人,按照每人每年2500元的资助标准,共计发放助学金172 500元。所有助学金将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各下属区代表机构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解放日报》记者栾吟之、上海越剧院王柔桑、胡姬港湾幼儿园丁园长分别从媒体、受助人和教育工作者三个角度分享了参与助学项目的真切感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吴秋珍感谢各位捐赠人的信任,承诺一定会做到透明、规范、专业、高效,并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希望互联网众筹部与捐赠人交朋友,共同为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撑起一把“爱心 ”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