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楠楠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新变化,也迎来了“双循环”格局的新发展战略,新时代下新的发展格局的提出也是顺应当下形势的需求,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新应用和新发展,而《资本论》作为其重要代表的经济学著作,这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就蕴涵了很多相关的哲学原理和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资本论》基本概念及其蕴含的哲学原理来探讨具体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哲学原理和启示。
【关键词】《资本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哲学启示
一、《资本论》基本概述以及蕴涵的哲学原理
众所周知,《资本论》作为其一部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促进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内容就是在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纵观它的三卷,都是围绕剩余价值的相关问题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否定:首先第一卷中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则是从生产后资本具体流通的角度,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则是高度概括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全过程,高远目瞻整个资本的生产、流通以及分配过程,剖析了剩余价值中的分配问题。而其中所运用的哲学原理就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了解:
首先,作为一部经济著作,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学,还涉及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同时研究经济规律也从不把经济和其他分开独立来,这也从侧面暗示了所蕴涵的辩证法的哲学原理,辩证法思维的看待事物的发展,把经济规律和社会形态相联系,马克思认为经济规律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建立都是由经济基础为所决定的,比如,原始社会里,生产上都是以一个一个家族为单位进行的集体劳作,不存在什么商品的交换,财产属于家族内部所有;而在奴隶社会,奴隶完完全全的属于奴隶主,为他们办事,压根不存在工资的说法;而进入封建社会后,土地直接归于最高统治者,按照等级划分土地进行生产,家庭集体劳作虽为主流,但还是存在地主剥削类似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后,就原始的积累发展为名义上有工资的雇佣劳动。原始、奴隶、封建到最后的的现代社会的演变中,经济都是在不断随着改变发展的,这都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除了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以外,贯穿《资本论》全部的就是唯物史观的哲学思想,在他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上研究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提出了资本主义必定灭亡的观点中,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在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理念,社会形态随着历史的更迭不断的变化,这是属于历史唯物史观的范畴。同时,纵观整本书的见解,也可看出马克思并未把这经济规律看做是永恒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暂时的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的规律表述,连他本人也一再的强调,自己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规律,和之前的奴隶、封建社会等并无相关,也从侧面暗示了整本书就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之上进行阐述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原理。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资本论》中所体现的哲学原理以及启示
1、唯物史观中的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及其启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是符合当下我们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高质量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外部环境趋紧以及发展变化所逼下做的明智选择,这是以习近平为领导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的重大抉择,体现了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思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为了积极有效的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实现自强自立,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只有先实现它的质量发展,才能带动国内其他产业提质增效,进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而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出了坚持以优先发展农业为前提,这体现了我们立足实际的解决当下问题的观点。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就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农业基础,完善农业发展体制,强化农业发展支撑模式,在基础农田建设、农业的装备以及防洪防灾工作上下功夫,实现农业的高品质发展,从而推动国内其他产业的持续发展,最终保障国内经济的畅通循环。
2、唯物史观中的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及其启示
所谓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就是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又是有规律的,任何理论也都是随之变化更新并且有规律可寻的,“双循环”新格局的提出亦是如此。
首先,从认识的角度而言,它作为一项理论,是属于认识的范畴,认识是有规律并且是随着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运动变化的。“双循环”新格局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从一开始的“十一五”规划纲中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到“十二五”中强调“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再到近几年习近平提出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动力转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思想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着,并且十分有规律;其次,它的提出也是顺应当下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要求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的驱动下,国际优势十分明显,因此我们采取了国际循环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得到来,世界的经济发展整体呈现放缓得状态,再加上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造成了全球经济发展萎缩,而在此状态下,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出现,出口市场明显受到阻碍,因此提出了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观点,这体现了运动的哲学原理。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就很明显了,积极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从过去的以投资出口为主要消费方向拉动转变为以国内消费为主,不断地发展新兴产业,更新产业链,不断地提高国内供给质量和水平,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3、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论的哲学原理及其启示
所谓的“双循环”中有国内和国外两个矛盾关系组成,这正是体现了了矛盾论的基本观点,而在这边矛盾关系中,国内循环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的主要工作走向。
因此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就是必须立足国内经济,不断的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提高国内供给和需求的水平,推动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而国外循环作为次要方面,也要作为结合共同发展,简单的国内经济循环中不是绝对式的封闭抓内需,而是把外部消费市场留在国内,以扩大内需,经济上主要是以有效的国内循环支撑为主,支持和促进国际循环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双循环。
三、小结
总之,《资本论》中蕴涵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对“双循环”格局的新发展都有一定的思想指导意义,只有坚持以此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的发展经济,不断的扩大内需,并结合外需相互促进发展,才能真正的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承园. 《资本论》理论探析[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5)
[2]刘怀玉. 中国新發展空间辩证法的历史反思与当代构建[J]. 教学与研究,2017(3)
(作者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