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支架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2020-06-22 13:05刘英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支架建构文本

刘英

“支架式阅读”是指教师基于学情为学生搭建起适宜的学习支架,配合教师的引导与辅助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借此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实现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化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一、“支架式阅读”的基本教学方法分析

1.建立问题式支架

问题式支架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并从文本中寻求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应确保设置的问题具有逻辑性、启发性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寻求到阅读文章的着力点与思考焦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帮助其集中精力、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建立实践式支架

实践式支架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描述的内容与传递的思想意图,在实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实现与新知的碰撞,拓宽学生的思维向度,引导其更加直观地深化对阅读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力与思维能力。

3.建立影像式支架

影像式支架主要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辅助工具,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展示阅读作品中描绘的景物、刻画的声音,借助视觉刺激向学生传达最直观的阅读感受,构建三维立体化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融入到课文塑造的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4.建立范例式支架

范例式支架是开展日常性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载体,由教师利用典型范例进行抽象内容的具象化解读,引导学生依托范例在脑海中生成知识印记与学习模型,并将其转化为学习方法应用于文本阅读中,通过对范例进行模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支架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设计阅读支架建构流程,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运用“支架式阅读”教学方法前需进行教学流程的精细化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以《鸟的天堂》文本为例,教师可围绕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流程设计。

首先,是支架搭建方式的设计,在阅读教学前教师需完整、审慎地开展教材文本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现实需求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保障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学增进对文本内容的透彻理解,准确掌握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方法,并且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基于学习目标进行问题式支架的设计,依次设置“通过深入分析文章题目,可以提炼出哪些信息?”“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大榕树具体处于什么地方?”“作者共经过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哪些景象”三项问题,引导学生立足于不同视角、由浅入深地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全面解读。

其次,是教学过程设计,在此教师可综合运用问题式支架与影像式支架两种教学方法,在课前充分收集网络中的教学素材,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群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纪录片片段或音乐,借助视觉、听觉的直观刺激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发对鸟的天堂的积极探索意图,并尝试引导学生畅谈观后感,借此实现阅读教学的顺利导入,提升学生的认知理解与语文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平台与空间,将问题式支架作出进一步拆解,设计诸如“为什么作者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全文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具体描写哪些内容?”等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建立对文本的多维度解读与思考,深化对阅读作品的主客观感受。

最后,教学评价环节设计,教师应结合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差异进行评价方法的精细化设计,选取学生自主阅读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指标实行综合评价,并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意识到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进而利用“扮演导游”“写一段解说词”等课后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效、拓宽语文思维,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2.基于认知势能建构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过程引导

支架式阅读建构的前提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层解构,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文体、语用、修辞等语文知识,并由此实现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二度生成,构建思想内容与知识内容间的双向性、可逆性连接通道,依托顺势引导与逆向激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半截蜡烛》文本为例,教师可基于认知势能进行问题创设。首先,实行文本的深度解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寻求小说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寻求到两种人物行动逻辑的交叉点进行人物特征的分析,建构起“反面人物制造麻烦—正面人物化解麻烦问题”的故事图示,在此基础上通过填充人物姓名、描述麻烦内容等信息,建构起小说的情节框架,帮助學生由故事情节结构倒推情节线索,再由抽象到具象迁移的过程中释放学生的学习动能;其次,是重新演绎故事情节,围绕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刻画出文本营造的紧张氛围,教师可设置“能否将人物出场顺序倒放?”这一质疑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厘清故事中蕴含的因果关系、提炼出作家的叙事节奏,利用妈妈、哥哥、小姑娘三个人物在阅历经验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客观差距强化故事情节的张力,借此引导学生逐步摸索到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3.构建“1+X”纵向阅读模式,有效激活阅读兴趣

支架式阅读建构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需注重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留足余量与空间,构建“1+X”纵向拓展阅读模式,以现有文本为基础拓宽阅读作品的覆盖面积,帮助学生搭建起文本间的连接桥梁,推动阅读教学由节选语篇向文学原著漫溯、由课内文本向课外文本拓展。

以《草船借箭》文本为例,教师需巧妙地设计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支点,为阅读支架的建构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对此教师可提炼出“神机妙算诸葛亮”“妒贤嫉能周瑜”这一对在故事情节、行动逻辑上存在密切关联性的人物,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能够凸显人物性格特质的话语与情节,建构起对人物形象的初步认知;接下来建构起阅读迁移的支架,选取《孔明三气周瑜》《孔明智退司马懿》两个著名片段作为长篇阅读的切入点,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对于人物更加系统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节选篇目放入原著中预测后文发展,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其从多角度切入阅读,逐步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建立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实效、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支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真正贴合高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推动其认知结构的逐层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借此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的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深化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本文系徐州市2019年度立项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实施“支架式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19080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小学(221115)

猜你喜欢
支架建构文本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