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纯 章志荣 谢明珠 廖思涵
[摘 要]与“双一流”等高水平大学相比,许多地方高校在学生交流意识以及学校推进学生交流的力度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拓宽思路、深挖资源,转换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对校际协同育人的指标要求。文章立足于本科毕业设计与海外科技夏令营的校际合作实践, 从组织模式、过程监管、闭环管理等方面分析问题并给出建议,思考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新工科;校际合作;本科毕业设计;海外科技夏令营;闭环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170-03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对当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教育,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通过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校际合作和学生交流已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并以多种形式付诸实践[2]。然而与“双一流”等高水平大学相比,许多地方高校在学生交流意识以及学校推进学生交流的力度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客观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地方高校财政一般都比较紧张,目前尚无法在学生交流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二是地方高校争取到的学生交流项目相对较少,交流学校的知名度往往也不高,因此难以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拓宽思路、深挖资源,转换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对校际协同育人的指标要求。
近年来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着眼于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构建了符合我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性大学要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每一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专家认证和修订,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课程中全面贯彻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来保证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宽广深厚的理工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机制专业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携手海内外兄弟高校共同探索应用型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以交流与联合组织本科毕业设计和开展海外科技夏令营等实践创新型任务为代表加强校际合作,通过不断改善组织方式和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共享教育资源,边研究、边实践、边丰富、边完善,逐步实现开放办学、对口交流的目标,为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的新生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开创校际交流与联合组织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制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要求紧扣学科前沿技术,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毕业设计各阶段需要指导教师的方向把握、细节指导和检查督促,因此校際交流与联合组织本科毕业设计需要在前期课题准备、中期检查指导和后期答辩存档等多个环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我校机制专业采用以下两种模式成功实现了校际交流与联合组织本科毕业设计。
(一)校校学分互认,互派学生参加对方学校毕业设计
这种模式必须建立在同专业且培养计划内容与进度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甲乙两校本着开放办学、对口交流的一致目标,开展互派本科生到对方学校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
互派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其学籍不变,在互派学习期间双方学生均要严格遵守对方学校的校纪校规,接受对方学校的管理。双方按各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指派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须定期指导、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确保学生按进度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按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互派学生严格按照对方学校的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完成毕业设计,即被选派至甲校进行毕业设计的乙校学生,应按照甲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同时被选派至乙校进行毕业设计的甲校学生,则应按照乙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完成毕业设计。甲乙两校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及时向对方提交加盖公章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单,并将相关学生的全部毕业设计材料备份移交给对方学校存档。
上述工作模式已在我校与兄弟院校机制专业的合作中成功实施,通过完整毕业设计过程的磨合,检验了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扎实程度,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工作能力,同时也发现并弥补了教学管理及实施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为今后其他学分互认项目的操作提供了参考。
(二)校校资源共享,教师跨校结对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这种模式较之互派学生参加对方学校毕业设计组织形式更加灵活,适用于同专业乃至相近专业的毕业设计。
新工科教育[3]完整结合了工科与理科的各自特点,强调多学科交叉,而毕业设计是培养本科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持续时间最长,而且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校资源共享,教师跨校结对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非常有利于引入新型课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以适应新工科的要求,为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多年来我校机制专业一直坚持毕业设计面向生产实际,具有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惯例。我们借鉴上述经验,试点与兄弟院校机制专业教师跨校联合,结对共同指导两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即分别来自甲乙两校的两名教师共同指导分别来自甲乙两校一组8名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同时将教师负责的实验室设备向本组学生开放。这次试点尝试,从课题申报到毕业答辩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与拓展,尤其是在课题取材和学生执行度方面收效明显。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教师的远程指导,并不局限于同城指导,因此具有更好的移植性和推广前景。
上述两种模式分别侧重学与教这两个教学的主要素实施改革,前者让参与的学生全程体验兄弟院校的毕业设计环节,极大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多环境适应能力;后者通过教师专长和教学资源的互补,充分挖掘了联合指导的优势。
二、联合海外兄弟高校多举措提升科技夏令营的内涵与成效
主题、目标、流程和评价是海外科技夏令营执行的四个重要环节[4-5]。首先,海外科技夏令营主题实施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夏令营实施的效果,因此要联合对接高校认真进行主题设计,解决其最根本的要求。其次是确定海外科技夏令营的教学目标。根据系统论的说法,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其不是指一个概括性的目标,而是指通过逐层具体化、系统地构成一个上下贯通,有逻辑关系的完整体系。再次,海外科技夏令营的执行流程设计是把整个夏令营拆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当作一个项目进行,以完成这部分的任务为直接目的。最后,要建立海外科技夏令营的教与学评价体系以衡量其是否成功。
按照上述逻辑关系,同时参照Parkinson. Alan[6]提出的工程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形式,我校机制专业对接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简称NCUT)机械系成功组织了多期科技夏令营。NCUT科技夏令营每期为期两周,行程安排如表1[7]所示,集中面向精密机械、增材制造、绿色能源等行业研究热点实施项目化教学,涵盖学术讲座、实习实践、企业学习、专业研讨及校内外参观等。
为保证科技夏令营的质量,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建立了严格的过程控制制度。对校内课程、实习,全程由指导教师负责管理。对校外实习、参访,实施双轨制过程管理,有完整的教学记录过程:一方面,校内指导教师同赴企业检查与监控实习质量;另一方面,企业指派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和管理实习过程。实习一般根据学生技能操作、实习成果、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及实习表现等进行综合考核。实习考核成绩按五级制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台湾勤益科技大学项目式培训模式注重国际工科生培训与夏令营相结合,实习实践与理论学习穿插进行;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分层递进式开展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全程中英文双语教学,为国际学员提供无障碍交流;关注学员全程表现,并综合表现与提交成果优劣对学员进行评估;提供跟踪指导,引导学员回校后做好培训总结与交流报告。这种培训模式值得面向国际大学生的短期培训项目,特别是面向工科学生的培训项目学习与借鉴。
三、建立校校协同育人项目实施评估机制,实现闭环管理
为了推進各项校校协同育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我校采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形式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调研评估,如图1所示。从搜集整理校际合作育人相关工作资料开始,通过研究资料提炼工作要义,再针对工作要义提炼调查问卷问题,分别针对跨校毕业设计适应性及实施成效,海外科技夏令营实施成效及其他可行性建议或意见面向师生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然后通过数学统计末端数据,形成研究报告,最后根据评估研究报告优化校校协同育人项目组织模式,实现闭环管理。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合理性和达成度两大类。
1. 校校协同育人项目的合理性评价。2018年9月至12月,通过教学座谈会、对参与学生走访与问卷调查、行业专家座谈等方式,我们从多个方面了解校校协同育人项目对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评价,从而对项目合理性做出评价。调查结果表明,跨校毕业设计和海外科技夏令营符合行业发展需求,项目实施目标合理。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进一步细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校校协同育人项目的达成度评价。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评价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389份,分析后形成《项目达成度信息反馈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能通过校校协同育人项目增加知识、提升能力”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达成度较高,但学生对“能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则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在团队中担任骨干,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的达成度相对略低。今后在加强校校协同育人项目跟踪管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具体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通过上述校校协同育人项目实施评估流程的运作,直接采集反馈有效信息,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评估报告,为改变以往单纯依赖本校教学资源的毕业设计运行模式提供参考样本;促进海外夏令营的内涵建设,不断改进其组织计划和评价方式,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其国际交流成效;为持续改进校际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四、结语
通过对应用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校际合作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校机制专业借鉴校际合作的相关理论及成功经验,针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具体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应用,通过开放办学、对口交流,为建设新工科开放融合的新生态提供了可行性参考。针对加强校际合作方面做出的创新举措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本校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毕业设计运行模式,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毕业设计的组织创新。2. 推进海外夏令营的内涵建设,不断改进组织计划和评价方式,提高了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其国际交流成效。3. 通过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校际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策略,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协同打造工程教育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将坚持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摆脱学科框架束缚,打破专业藩篱,更新合作育人模式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耦合”;在实现校校协作的同时推进产教融合,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多元化开放办学,最终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创设完备的多元化学生成长支持体系,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蓄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谢俊, 张明德, 鄢然, 等.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12): 63?64.
[2] 于黎明, 殷传涛, 陈辉, 等. 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国际化办学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2): 41?52.
[3] 杨小兵.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3): 6-8.
[4] 黄倩, 刘应征, 奚立峰. 机械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5): 172?175.
[5] 张旭东. 国外青少年夏令营运作模式及启示[J]. 中国青年研究, 2014(10): 114?119.
[6] Parkinson. Alan. Engineering study abroad programs: formats, challenges, best practices[J]. Journal for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7, 2(2): article 2.
[7] NCUT.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8 summer camp[EB/OL]. [2018-05-10]. http://www.coe.ncut.edu.tw/exchangePage.php N_Id=409.html.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