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视阈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策略

2020-06-22 13:25刘华芳
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

刘华芳

摘 要:教育部2019年3月再次发文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要加大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高校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行之有效的改革对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研究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策略,希望能对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 高校 音乐通识课程

一、引言

201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①一文中再次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要全面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美育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音乐通识课程又是公共艺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重视音乐通识教育有利于摒弃高校长期以来過度追求专业知识,忽略人文教育的弊端,是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②。但迫于教学设施、师资不足等各种客观因素,当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开设的比例不高,有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通识课程。而有开设音乐通识课程的高校,很大一部分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所开设的音乐通识课程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教学简单化。将音乐通识课简单地当作“音乐欣赏课”进行教学:介绍、聆听,这样留给学生的仅是一种“旋律印象”,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更深层次地认知与理解。

2.教学理论化。以讲授音乐基本知识、中西音乐史等音乐理论为主,教学过程中缺乏和学生的互动,课程较为枯燥无趣。

3.教学技能化。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乐器,学习几种基本奏法,练习几首作品,就算是入门音乐了。

上述教学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实际上仅仅把音乐当作一种“声音现象”,对学生的音乐修养及审美素养并无本质的提升。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的素质教育,应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要探索更为完善、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使之切实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美育课程。

三、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策略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中外音乐赏析》、《中西方音乐史》等音乐鉴赏类和史论类课程为主。加之授课人数多、专业类型复杂,教学流于形式,音乐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突出。加强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是改变这种教学状况的关键所在。

1.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开设传统鉴赏类、理论类课程的基础上,应拓宽学科口径,促进学科交叉交流。根据文、理、工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与之相关联系的、并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音乐通识课程。如针对中文、教育专业等文科学生,可考虑开设音乐与人生、音乐文学、音乐心理治疗等课程;针对物理、计算机专业等理工科学生,可考虑开设音乐与声学、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制作等课程。文科与音乐的“横向”联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长期以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对音乐这一学科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故而对音乐通识教育的实施不够重视。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科学”,可以开发左右脑、活跃人的思维。对理工科学生实施音乐通识教育,对于他们本专业的学习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钱学森、袁隆平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音乐造诣。可以说,将音乐艺术与其学科专业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够发挥音乐的独特作用,用音乐去影响、支持其他学科的学生人才培养,实现以“乐”化人,以美化人。

优化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还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和现有条件,结合地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音乐吸收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如福建地区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可以结合福州十番,泉州南音,莆田十音,闽西十班等福建传统音乐,挖掘地域音乐资源的优势,丰富音乐通识课程内容,不但使教学更加生动、贴近生活,还有利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2.创新教学模式

尽管当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的教学得以运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单一,主要以放视频、听音乐的讲授形式为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强,思想活跃,应充分发挥他们这一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时不时地把教学的“空间”和“舞台”交给他们,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可以结合互动式、实践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多、专业复杂、课时少(一般每学期30-36课时)等客观原因,教师要在短时间内熟悉每位学生,并发现他们所具有的音乐认知能力、感悟能力是不现实的,很难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因此可以在正式上课前,先对学生做个关于音乐方面的问卷调查,如有无学习声乐、器乐的经历,会不会看五线谱,喜欢什么风格的音乐等等。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学生的音乐基础有个大致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式教学模式。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光靠鉴赏类、史论类、知识类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够的,难以实现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音乐表现和情感体验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完成的。”③因此,在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穿插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实践环节,而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登台表演”。在上文已提到开学初做个音乐问卷调查,这样教师已知晓哪些学生有相关音乐特长,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演意愿。当然,也要给每一位有“表演”意愿的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唱一唱家乡的民歌或是戏曲,让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等。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与校团委、学生艺术社团的训练相结合。可以依托大学生合唱团、中西管弦乐团等学校各类艺术社团的训练,使之成为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根据学校艺术社团的需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课堂学习、日常训练、展演实践一系列的综合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表演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又可以协助大学生艺术团完成学校各项排练任务及演出任务,能够带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3)“观摩式”教学模式。“观摩式”教学模式则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特点,更容易吸引学生,讓学生产生兴趣。新时代美育背景下,民间音乐、地方戏曲进入高校课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必然的趋势。高校音乐通识教学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将“非遗”传承人、民间音乐艺人请进高校课堂。与民间艺人零距离接触的“观摩式”教学体验,听他们表演、讲解,跟他们学唱音乐,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有了更为深层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民间音乐传承而言也是一种有利的途径。

3.完善评价机制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实施“美”的教育,很难对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后的感受程度进行打分。因此,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评价机制要有别于应试学科,不能单纯用期末考核进行评价,不能用具体的分数来判断学生对美的感受,而应该是多元化的,建议采用五分制进行评价(优、良、中、合格、不合格)。评价的依据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实际表现,即由课堂互动、实践活动、课题报告等环节的成绩总和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考核的方式则应摒弃传统的答卷考试,结合同伴评量、小组评量、实践考核、课题撰写等多种考核方式,更全面、科学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客观判断能力,建构多元的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评价机制。

结语

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应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按照“高起点、宽路径、全覆盖、促发展”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整合校内外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以实践为抓手,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当然,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建议高校组建音乐通识教育中心,从宏观上科学规划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音乐通识教育教师团队,打破校内学科界限,制定一套有利于音乐通识课程综合化发展的制度;同时要激发教师参与音乐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配套政策,如奖励机制、教师评价机制等。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行之有效的改革,势必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实施,推动其在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教体艺.[2019]2号:“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规范公共艺术课程,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校艺术社团建设,加大从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力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校艺术实践活动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②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S].教体艺.[2006]3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③刘永福.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9(10).

参考文献:

[1]向仲敏.以文化人—人文通识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4).

[2]刘福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J].音乐创作.2014(9).

[3]刘永福.大学通识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9(10).

[4]吴巧.高校通识选修音乐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