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毅
我们今天要解的字是天干的最后一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癸字。癸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个花瓣儿,更像一把伸出三个尖的长矛,周代称之为三锋矛。三锋矛很可能就是三股叉子的前身,就是斧钺钩叉的那个叉子。只是叉子的三个尖是朝一个方向的,而三锋矛的那三个尖是朝三个方向的,所以《说文解字》说,癸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这是从小篆的字形来看。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体一路演变的字形来看,癸字的本意,应该就是兵器,但是因为它被假借为天干的最后一位,为了避免混淆,干脆另造了一个会意字,就是在癸的右边加一个兵戈的戈,这样出来了一个新的字戣。戣就是三锋矛的意思,而癸作为兵器的本意,从此也就消失了。
但是为什么把癸假借为天干地支之一呢?因为前面说了,它形似花瓣,准确一点说就像冬天的雪花,六个瓣。与《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合。所以《说文解字》里边许慎说:“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就有了下面的指代关系。于时为冬,方位在北,五行属水,成为癸水。癸水在天是冬天的雪花,在地就是桂林的漓江,古人把漓江叫癸水。《桂林古迹》这本书曾有这样的话:“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那么癸水在人呢,就是肾所藏的精气。在女子呢,就是专指月经。因为它是天乙之气,下而为水。所以又叫天癸。《黄帝内经》说:“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阳交,故能有子。”汉字同音,往往同义,所以这个癸又通归,归来的归。宇宙万物是变化而成的,所以天一生水,水变归易,易经的易,万法归宗,由癸又回归到甲,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这个癸还是个部首字,就是癸下面去天,留一个癸字头。这个字儿念bo,它是两个脚分开立正的姿势。有不少含这个部首的字,比如祭祀的祭,登山的登,葵花的葵等。
天干实际上是宇宙能量的纵向分布,是从正无穷到负无穷的生命之气的流动和生命形式的呈现,也就是竖着写的一字。中国文字为什么要竖着写呢?因为这符合生命流动的规则。人体的经脉,特别是十二正经,都是纵向分布的,而人在地球表面上是横向运动的。横向运动切割纵向磁场的磁力线,从而產生生物电电流。这是最初级的物理学的常识,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讲天干,都把它归结到人的身体上,比如他说甲像头,乙像颈,丙像肩,丁像心,戊像胁,己像腹,庚像臀,辛像骨,壬像胫,癸像足。听起来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他把生命的太乙之气从上到下在人体的流动和转化作了一番描述。尽管描述欠妥,但精神可嘉。
“癸”是“揆”的本字。癸,甲骨文是个指事字:纵横交错的“乂”形指事符号表示东西与南北方向。有的甲骨文 在“乂”形符号的四个方位上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 ,表示用仪器测量方位。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方位的短横指事符号误写成“又” 。金文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又”的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仪器手工测量精确方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籀文误将篆文字形上部的个“又”写成两个“止” ,误将篆文字形下部的两个“又”误成“矢” ,变成会意结构。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籀文字形中的“矢” 写 成“天” 。当癸的本义消失后,籀文再加“手”另造“揆”代替,强调手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