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历史告诉我们“危机并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居民消费水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在消费领域还有很多结构性弱项,也有很多提升的方向和空间。通过提高和保障贫困人口收入、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等手段做好稳定保底工作,还可以运用新技术促进消费需求释放等方法来提升消费提档升级。
[关键词] 恢复;消费;解决;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6-0142-02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猝不及防,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GDP历史性断崖,各行各业遭受巨大打击,但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了6.47万亿元,这意味着居民平均每天向银行存了约710亿元,乐观讲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红利让中国的老百姓兜里有钱。但仔细分析,今年一季度存款增加较多,既有普遍性的原因也有特殊性的原因。从历年的情况看,一季度居民存款同比往往会多增,因为春节因素,企业之间会结清货款,向员工发放年终奖金,企业股东获得分红,因此居民手中的财富增加了,体现在存款上就是居民存款增加,但是春节黄金周并没有转化为消费。从近三年的情况看,一季度居民存款分别多增7.8%、17.58%、6.6%,应该说今年一季度的增速并不算快,反而比去年同期有了大幅下降。数据告诉我们,刨除通货正常影响,我们的收入没有增高,即使这个阶段居民不消费,疫后想快速恢复消费亟需解决若干核心问题。
一、影响居民恢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消费信心不足
公众更加倾向于持有现金,除银行存款外,居民购买货币基金意愿很强,虽然货币基金的基准基金余额宝的收益率已经与存款十分接近,但今年前两个月货币基金还是增长了9600亿元,公众更加关注资产的安全。与居民存款相对平稳的态势相比,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存款的波动十分剧烈。从近三年的情况看,今年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了1.86万亿元,2019年同期增加3328亿元,而2018年同期企业存款则是减少了1.21万亿元,企业存款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尤其今年企业存款比去年增长了近5倍,企业账面上的钱很多,但未来预期降低影响企业给員工涨薪。
(二)经济社会停滞普通居民收入减少
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首当其冲减少了公众消费,这意味着企业的收入现金流也在减少,那么给员工支付的工资和报酬相应也会下降,一个人的存款的减少可以变为其他人存款的增加,由于疫情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了居民存款增速也同时下降了。据统计一季度,仅有9.4%的家庭减少储蓄增加消费,90%以上的家庭将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或维持不变。
(三)居民储蓄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全国63%家庭有储蓄,37%家庭没有储蓄,排名前5%的高收入家庭拥有了我国60%的储蓄,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来源还是高收入阶层。高收入群体储蓄多,但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低收入群体储蓄少,但消费意愿比较强。这意味着要把富裕人群的储蓄转化为消费还比较困难,目前的经济刺激政策作用比较有限。
(四)疫情控制常态化
目前,全球病例接近300万,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疫情持续时间会拉长,防疫下对人员流动的隔离、商务活动的限制、物流运输不畅将是常态,特别是沿边和沿海区域。中央已经提出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疫情的管理控制不能放松,要把疫情的控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状态来对待,对今年而言,是全年都要常态,只要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还在蔓延、泛滥的话,随时就可能产生一批输入中国的疫情,所以对于疫情的管制,防控不能松懈,既要复工复产,又要加强防控,继续防控。
二、疫期后恢复消费对策建议
(一)保障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针对贫困人口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疫情造成的冲击相对也大情况,鼓励全社会关注贫困人口就业。政府要加大对扶贫人口的转移支付,在社保、救济等方面筑牢底线。就业方面,要着重针对贫困人群,增加就业渠道,包括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来增加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产业方面,要持续扶持各种扶贫产业项目,加强产销对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通过多种办法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二)保障物流,扶持小微企业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有机机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保障生产供给,保障物流交换,才能完成社会再生产的有机循环。在疫情没有完全结束之前,保证物流畅通是降低疫情影响的重要途径。第一保障交通顺畅,即省级、城际、县域之间的互通互联,火车、汽车、飞机不停班;第二最大限度地帮助物流企业复工,保障物流供应链不断;第三疏通物流“毛细血管”,确保物流配送系统及时高效。近日当务之急是,应对需求下降对经营商户的影响,以及延迟开工对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影响,疫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不可预期的外部性冲击,政府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减负”,积极施行社保金减免、税收减免,同时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建立数据中心定期发布物流需求信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物流企业生存发展。
(三)运用金融手段提高青年人消费动力
青年人是消费的主力军,发挥金融优势推进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实际上就是个人在全生命周期内对消费的重新安排,把一些未来的消费提前。我国年轻人群所占的比重较高,未来的收入增长空间大,但当前的现金流入相对少,可以针对年轻人群加大消费信贷的投放,这样可以把一部分富裕人群的存款释放出来,转化为消费的动力。消费信贷应当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商业银行应简化消费信贷的审批条件,适当延长消费信贷的期限,对消费信贷的监管应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建立起科学的监管框架。
(四)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首次分配的公平性,适当增加劳动要素在首次分配的比重。加强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综合运用税收、工资、退休金等多种政策工具,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让公众敢于超前消费,把储蓄的潜力转化为消费。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公共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的就业并不断提升其收入。
(五)挖掘消费新需求,提升消费信心
注意居民消費需求结构新变化。积极关注疫情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及时有效满足居民消费新需求,会更有利于消费回补。经历疫情,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从消费方式看,以生鲜电商购物为代表的线上消费会更加普及,但对物流保障要求也会更高;从消费内容看,将对与教育、医疗、健康相关的商品消费,以及保险相关的金融消费等需求更大;从消费数量看,居民会因为消费更便捷而增加消费。此外,预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会因为今年的疫情发生短期调整,以及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互叠加发生深刻变化,这需要消费政策制定者和消费供给侧科学研判,及时适应消费结构变化,持续释放消费活力和潜能。
(六)运用新技术,促进消费需求释放
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商业新模式发展。鼓励传统商场、老旧厂区等改造为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七)出口转内销,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据统计,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4万多亿美元,差不多要顶近30万亿人民币的产能,其中24000亿美元是出口,现在国外大量的订单丢了。现在能生产的是去年年底的订单,一季度订单断崖式下跌可能二季度的出口企业都要停顿了。现在就有一个出口转内销,尽量把出口商品,内部消化,国内有潜力消化。这个消化的过程不是放在仓库里等待国内需求上门,而是针对国内消费者的偏好做各种调整,严格按照国外的质检、环保等标准对标,生产高端产品,引导国内消费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海楠.深化落实力促全年消费目标实现[N].中国经济时报,2019-08-19.
[2]刘昱汝.国务院推消费和文旅新政促进文旅产业消费升级[N].中国财经新闻,2019-08-02.
[责任编辑:潘洪志]
[作者简介] 赵磊(1981-),辽宁锦州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内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