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摘 要:高校转型已成定局,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在教学资源、课程体系、目标定位等方面,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音乐专业也在努力寻求改革之道。探索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更好地找到对接人才的培养方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音乐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音乐专业;培养模式
注:本文系四川省第二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專业——四川民族学院音乐学专业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民族学院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下艺术专业课程线上线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小提琴教学为例”(Xjjg2018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发展的改革大潮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传统、单一、守旧和无法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失衡状态愈发突出。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大批毕业生涌入社会,“就业难”成了普遍现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矛盾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当专业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综合能力并未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复合人才难以寻觅,但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却仍然不断提高;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社会却呈现人才紧缺的现状。问题的关键不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人才培养模式对接错位,现有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脱节。
2019年,四川民族学院音乐学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周期4年,明确专业人才定位被列为建设方案的第一条。如何与时俱进、破旧立新,探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定位与模式,进一步推动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办出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专业,是当前专业转型过程中努力探索并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培养目标和定位偏差
长期以来,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音乐课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学科特点和课程开设的限制,中小学对音乐老师的需求仍然十分有限,学生的就业困难和就业茫然逐渐显现。以甘孜州为例,2019年,全州公招音乐教师仅有4个名额,特岗6个名额,而四川民族学院2019年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有113人,岗位数量有限,考核要求很严,只有极个别优秀人才经过笔试、面试层层关卡后最终获得职位。反观,大量艺术类培训机构却常年招聘专业教师和工作人员,一些大型歌舞团体和各类文化传媒公司的音乐类人才也非常紧缺,学生就业选择的不平衡显而易见。近年来,四川民族学院针对学生就业苦下功夫,二级学院专门指派就业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和参与学生的就业过程。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越来越精准,大多数音乐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拓宽了就业面,开展多渠道就业,就业率逐年上升。由此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学生就业的选择起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挑剔工作岗位的同时,市场也在挑选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需求,地方普通高校继续沿用专业院校实现学生个人专业能力“高、精、尖”的目标定位,和市场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出现了大量待业毕业生,市场却高呼“人才紧缺”。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沿用传统模式,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在追求单科专业课程独立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忽视了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更加忽视了地方院校的地域特色,缺乏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让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也让学生的能力在就业时得到更好的体现。
近几年,四川民族学院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进行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优化,社会艺术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逐渐融合。地方特色课程实践,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康定溜溜调、格萨尔说唱等歌舞艺术形式,也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平台走进课堂,由于实践教学经费、场地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无法达到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和地方完全对接的要求。
(三)教育教学资源缺乏
1.师资队伍
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大踏步发展,办学规模空前,四川民族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也随着扩招急速增加,加上免费师范生,目前音乐专业在校生有500余人。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高校引进教师的门槛也不断提高,在专业技术过硬、拥有良好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师资问题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较为突出。一是扩招后新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师资引进速度缓慢,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二是招聘引进的年轻师资多为刚刚走出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但教学经验尚浅,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任职的教师多为专业院校毕业,专业性强,但应用性相对欠缺,在指导学生综合类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四是缺乏专业带头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团队建设缺乏领军人物,发展缓慢。
2.实践平台
位于康定市姑咱镇的四川民族学院,地处高山大河之间,距甘孜州府康定市38公里,距泸定县28公里,由于雅康高速没有在这里设置出口,因此无论到康定还是到泸定,只能通过318国道。距离省会成都市258公里,从泸定上高速,3个半小时可以到达。虽然近几年音乐专业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距离的原因,对于在校生而言,州外的实践平台可供使用的概率仍然很小。州内目前挂牌合作的实践基地有4个,分别是姑咱片区寄宿制小学、康定三中、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康定市文化旅游局,这些单位每年提供的实践平台数量和规模也十分有限。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面向基层,干在一线,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既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是目前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四川民族学院成长在甘孜州这片沃土,作为该区域唯一的高等学府,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除了传授本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责任担当。
(一)明确培养定位,拓展就业能力
每年跨入大学校门学习音乐的学生有增无减,而社会的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音乐舞蹈学院近几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对生源地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更为广阔的职业前景。培训机构、演出策划、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剧场管理、音响灯光、群文系统等对实践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力较强的同学还能自主创业,但是这些行业需要学生熟悉和掌握教学、宣传、策划、管理、营销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不仅要对各项艺术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培养的应该是面向基层,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因势而教,因时而学,按需培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拓展就业能力,应该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传统、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被社会淘汰,音乐专业灌输性、示范性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音乐学科越来越高的要求,换句话说,已经不是唱得好、弹得好那么简单了。转变教学理念,要从树立自主、创新、求异、开拓人才的教学观做起。除了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思维,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给予学生交流、探讨和发展的空间,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演出,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使学生从一首歌曲、一个舞蹈的受教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节目的编排者、一场演出的策划者。
在优化课程结构上,一是合理调整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将选修课程的开设种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实时有效的对接;二是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使关联学科相互融合和衍生,以此取得质量、效率更高的教学成果;三是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上下功夫,这个功夫不是设置几门实践课程,而是真正上升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既要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四是根据地区民族特点,开设相关的民族音乐研究理论和实践课程,在专业方面使其更好地与地方接轨、为地方服务。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实践指导能力
根据应用型专业发展与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应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并参与各种形式的考察、交流、学习,通过进修、轮训、顶岗实践等方式,维持专业教师对行业最新社会需求的熟知度、学术发展水平以及指导实践的能力,以此引领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和职称结构的优化。
根据专业特征,地方高校还应注重教师第二技能的培训,提升师资实践课程的指导能力。委派教师参加校外企业、地方、事业单位组织的相关技能资格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实训指导能力。聘请行业内专家进行非教师的行业资格培训,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同时具备行业内的其他从业资格。
(四)改变考核方式,优化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学业、实践、演出、道德素养、就业构想”五位一体的综合考核。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举办艺术实践晚会,以专业分类组成舞台实践团队,举办各种就业目标实施策划会,开展讲课、专业基本功、声乐、钢琴、舞蹈等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实践促改,将展示过程中的作品、串排、舞美及组织策划、团队协作等作为考核内容,既展示和锤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模拟就业后即将面临的行业挑战。
对教师实施“教学、实践、科研、指导成果、就业指导”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培养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要求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带动和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课堂走向课外;对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成果予以肯定,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成果,通过专业技能比赛、艺术节展演等形式,按比例进行合理化评比;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人生职业规划、就业跟踪指导等,给予量化考核。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对加快转型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增强改革执行力
加强教学管理团队的凝聚力,高效部署和执行各项改革制度,对专业教师进行转型改革的意识教育;教研室积极实施改革新举措,并及时反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学生管理方面,应该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动态,起到督学和导学的作用;推动转型改革,培养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管理团队应做好改革过程中的记录,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和反馈阶段性成果,以便后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安排和布局。
(六)打造地方特色,建立合作机制
四川民族学院自开办音乐专业以来,已走过十余个年头。长期以来,坚持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立足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音乐专业也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为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建立更多更新的合作平台。
目前,除了已经建立的实践实训基地,四川民族学院已与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开启“3+2五年制”联合办学,这意味着将有更多本土的少数民族学生走进四川民族学院系统学习音乐,对实现民族性、地方性,建设特色应用型专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甘孜州旅游资源丰富,美丽的高原风景和独特的藏族文化让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各大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游客,也在各自打造本土歌舞演艺节目,组建演艺团队,加之州内节日较多,如“四月八”转山会、康定情歌节、赛马节等,都是音乐专业学生很好的实践平台。
如今,合作共谋发展是转型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举措,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社会也应该对此责任有所分担。与地方文化接轨,将合作常态化,还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和推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和完善改革机制,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和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四川民族学院音乐专业也将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于洪浩.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東方,2016(3).
[2]文剑.杜鹃.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张克学.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作者单位:
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