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0-06-22 07:45陈瑞赵荣辉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民族地区双一流

陈瑞 赵荣辉

摘 要:2015年,我国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本科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部分,具有更加独特的意义。“双一流”建设为民族地区本科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本文通过揭示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现状,顺应民族地区“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必须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定位本科教育发展目标,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创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双一流”;民族地区;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007-03

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阶段,自“211工程”“985工程”实施以来,隶属两者中的本科高校实力不断增强,这也对其他非“985”非“211”本科院校产生极大压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所在。2017年,由国务院批准并发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地区共36所,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而B类仅占6所,分布于东北、西北等欠发达民族地区,可见本科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现行“双一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力求更高效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现实困境,提出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发展的未来路径,最终以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本科教育质量。

一、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本科教育也趋于国际化,高等院校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以及向国外派遣本国留学生的方式,不仅使本国留学生在国外开阔视野,了解他国本科教育背景、教育现状以及未来教育趋势,还对我国本科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较封闭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高等教育本科建设中资金投入力量明显不足,所以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本科高校在招收国际留学生及向国外派遣本国留学生时,首先选择的是语言相似或相通的相邻国家,一方面减少了留学生语言学习所产生的一系列教育费用,减少了由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与交流困难,使所派遣的留学生在国际教育信息交流中发挥最大化效用。另一方面将本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及学生仅派遣到邻国,也仅是吸收邻国的优秀留学生,这很难满足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发展的国际化需求。

(二)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国办发〔2017〕50号),对优先发展边境地区教育事业作了部署安排,即针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地战略部署,同时“双一流”方案的实施也给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入选“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民族地区入选的仅有新疆大学1所,其余的民族地区高校均入选的是“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可见民族地区本科院校整体综合实力居于后位。如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分别与石河子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协议,通过深化团队式对口支援新模式,进一步巩固和完善“9+1”高校团队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大多以传统班级授课制为主,不断注入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如云南大学紧紧抓住云南地区地处边疆,毗邻南亚、东南亚,具有独特民族性、文化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生态多样性等多项优势,通过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改革学科组织模式,探索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的四级课程平台,构建了符合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特色学科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本科特色学科建设是首要问题。目前,国家已在5个自治区布局建设了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2个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稀有金属特种材料等5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绵阳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等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的统筹推进下,民族地区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立足于未来、立足于民族地区、立足于特色学科,国家给予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特色学科的极大主动权和自主权,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本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2017年,国家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运行与管理办法规定》,共建设了内蒙古大学“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在内的5个实验室,成功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此外,为了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民族地区本科学科建设加快设置工科专业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改造升级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民族地区本科人才培养。如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工程学院、宁夏大学、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的21个项目入选,涉及机械、土木工程、机器人、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

二、民族地区本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国际交流不足,缺乏国际化理念

縱观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路线,无论是在理念、制度、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及学科建设水平上,都与“双一流”建设目标有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办学历史短暂、政策支持困难等客观困境,使得与国内、国外其他本科院校联系互动较少,无法及时了解掌握学术前沿最新动态,不利于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本科人才。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我国多次提到高等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从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现状来看,教育国际化理念还停留在表面,使得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流于“形式”,大多数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缺乏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盲目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过于急切地否定本土化本科教育,最终使得民族地区本科教育质量和发展速度都存在较大问题。在国际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民族地区高校都有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官方网站,但大多数网站信息存在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弱及信息更新速度慢等不足,所以出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的现象。同时,由于处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本科教育实力较弱,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出现了来华留学生受教育层次不高、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据统计,与延边大学有着交流合作的国外本科院校中,来自韩国的院校占61%,来自韩日两国的院校占77%,可见,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家大多集中于其毗邻国家,这使得本科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重复建设、交流内容趋于一致的弊端。

(二)教育教学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

我国作为现代化强国之一,科教兴国成为潮流,教育的强大力量支撑着改革与创新。据统计,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随之出现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增加、本科专业调整扩建等现象。民族地区本科高校也加入“做大、做强、勇争一流”的潮流中,出现了本科学科与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师资力量不足、培养能力乏力等现象,无法与“双一流”建设目标相适应。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民族地区高校课堂安静和简单层次互动最常见,但却少了质疑和辩论,教师成为课堂的“领导人”,学生成为了“被领导人”,教师向学生传输大量理论知识后,虽然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主动学习会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大概掌握了解,但是仅有纯理论的知识讲解,无法落实到真实情境下的实践,这很难满足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期望,可见教育教学形式僵化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如广西百色学院近两三年进行了院系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其他已成熟定型的院校相比,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硬件设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百色学院的生源大多來自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制约了学生自身发展,对本学科专业建设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三)建设力量薄弱,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在民族地区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中,出现了一系列教育投入不均衡、办学理念模糊、教育管理体制失衡、片面扩大办学规模等现象,使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忽视了对本科毕业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关注,最终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客观因素来看,对于一些热门本科专业,学校往往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教育力量,而相对冷门的本科专业,学校的相关投入力度则会减少,但专业发展具有动态性,片面地“避轻就重”,不利于本科毕业生未来就业,可见教育投入力度是影响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自建校至今,始终坚持创一流的理科和工科的办学理念,大力进行教育投入,这也让加州理工学院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此外,从主观因素来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本科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差、实践技能运用层次低、创新与创业意识不强、择业观念保守陈旧等因素,使本科毕业生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以上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了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率,最终影响了民族地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良性发展。

三、民族地区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跟紧教育全球化,积极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展开,使得沿线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迎来新的契机,民族地区高校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不断吸收沿线国家本科教育优秀办学经验,同时不断探索本科专业特色发展和国际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新途径。民族地区本科高校要始终坚守本科教育民族性,走本科教育国际化路线,开设国际化课程,举办国际化交流活动等,集中力量打造一门或几门国际化优势课程,积极开展本科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办学,真正实现本科教育国际化。此外,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本科教育办学情况,适当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并顺应“一带一路”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本科专业调整及建设,本科生也应树立学习国际化理念,开阔国际化学习视野、探索国际化学习模式。如兰州大学积极实施“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计划,接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39个国家的589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占全校留学生的93%,课程设置主要以语言教学为基础,注重留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是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办学的基石。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学科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立足民族地区现有学科专业基础,立志建成在国际上有地位、在国内有影响的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各民族地区本科院校需要根据各民族地区特色,不断对学科建设、办学层次、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进行结构性调整,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推动民族本科院校及时有效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修订专业教材,科学建构课程体系。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只有以创新、改革、开放的精神,下大力气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才能充分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才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本科学生学习成效。如呼伦贝尔学院2003年专升本以来,按照“一实二高三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计算机水平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建立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此外,其中四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一个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七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三)立足本科教育实际,突显民族性与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强调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民族地区本科教育要将民族性放在首位,再次要突显时代性,着力提升教育软硬件质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教育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策部署中强调,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教育的倾斜支持力度。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设置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民族地区本科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堂体系,重点提高工、农、医、管理等学科比例,办好师范类专业,提升民族地区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如延边大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朝鲜族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等方面课程,创新研究方法尝试去打破学院内专业之间界限、学院间的界限及整个专业间的界限,努力探索推进文理共融的新模式,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推进民族地区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总之,民族地区“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民族地区本科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立足于时代性与民族性,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民族地区政府、本科院校以及社会三方面力量必须共融共建共享,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本科教育发展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加快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本科教育更好更快发展,最终缩小与“双一流”高校乃至世界名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沈权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2]梅友松,黄红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3]晏萍,史艳敏.“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思考[J].大学教育,2019,(9).

[4]易忠君.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民族地区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对策初探——以百色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2).

[5]汪子云.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7).

[6]徐卫亚.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N].江苏教育报,2019-07-26.

[7]杨佳丽,郭向明.关于地方高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

[8]黄晓云,白建梅.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9]刘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

[10]刘海燕.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民族地区双一流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