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弘
(集宁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经学校批准认可的、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自治组织,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展示才华和智慧的广阔舞台,更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校园文化延伸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社团已日益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和监督校园服务的重要工作领域.如何能最大化利用这块阵地,真正发挥大学生社团教育、管理、服务的作用,使其蓬勃发展的同时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大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拟以集宁师范学院学生社团为例,以点窥面,就大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途径进行一些探索.
近二十多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本保持持续、健康、蓬勃的发展态势,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文化"逐渐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团经历也成为很多学生大学期间最珍贵的记忆.
集宁师范学院最早的学生社团雏形是成立于八十年代末的名为"马前卒"的思政学习小组,由政史系一些热衷政治理论的学生和几位指导老师构成,小组成员也多为本系的学生.学生真正以社团这样的形式超越班级界限开始自主开展活动进行自我管理的是在九十年代末,"春草"文学社、书法协会、"红舞鞋"舞蹈队、大学生合唱团等一批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自治组织在学校团委的批准下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目前集宁师范学院在籍学生有11558名,有学生社团63个,本学期参与人数有4584名,占比40%,分布如下表:
?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集宁师范学院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社团队伍不断壮大、社团领域不断拓展、育人效益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学生社团也成为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和良好生活习惯的主阵地,为"第二课堂"的开拓创新起到先锋和推动作用."无社团不大学"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活的标配.
笔者曾多年从事共青团工作,分管学生社团,并一直担任两个社团的指导教师,见证了集宁师范学院学生社团从少到多、从单一到丰富、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历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社团发展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很多社团组建者或是管理者对于本社团的活动内容、核心目标、发展方向等定位不够明确,更不了解学校其他社团的建设情况,只凭一时的热情组建社团,并不知道组建社团要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干,照葫芦画瓢,导致社团活动没有特点不吸引人,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在我校63个学生社团中,社团功能相似或相近的比较多.比如,舞蹈类的学生社团就有"红舞鞋"舞蹈队、"韩风锐舞"社团、"曳步舞协会"、"1758"啦啦队社团4个,表演类社团有"忆林"剧社、"奥特尔"小品协会、"青草地"戏剧社团3个,礼仪类社团有2个,口语类社团有6个,音乐类社团有5个等等.这些社团的授课内容、活动形式大同小异,各社团之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分流了队员,使本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团的发展.
在我校63个学生社团中,文化体育类社团46个,占社团总数的73%;学术科技类社团9个,占社团总数的15%;志愿公益类社团4个,占社团总数的6%;思想政治类社团只有2个,占社团总数的3%;创新创业类社团2个,占社团总数的3%.其中文化体育类休闲型社团占比高达73%,而学术科技类、思想政治类、创新创业类、志愿公益类社团太少,社团结构布局不均衡,社团文化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社团成员年级结构不合理,也是社团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社团成员中85.23%的学生是大一新生,高年级学生仅占14.77%.学生在团时间最多一学年,一般到大二就不再参与社团活动,除个别高年级学生留下担任社团干部以外,全靠新生支撑社团日常活动.这种年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既起不到新老生传帮带的作用,也不利于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社团特色的传承.
大学生社团多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而成,具有结构松散、人员流动性大、自主性强和外在约束力相对较弱等特点.一方面很多社团成立之初可能就因为有一位或几位业务骨干兴趣相投能力突出就组建一个社团,对后续社团的发展并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组织制度,随着骨干成员退团或不参与社团活动,整个社团工作也陷入瘫痪,失去成立之初的活力;另一方面社团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不按章程办事,活动安排、经费使用、换届流程、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留存等较为混乱,社团负责人在社团内部身兼数职,社团活动随意性较大,运行混乱.
《集宁师范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社团成立至少必须有一位指导教师,所以我校的63个学生社团均有一名或多名指导教师,但大部分指导教师对社团缺乏力度和专业的指导,指导老师亲自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不多,为社团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少,社团指导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发挥指导功能.
我们常说"铁打的社团,流水的团员",入会门槛低、组织结构松散、自主选择性强、人员流动性大是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纵观集宁师范学院社团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所有团龄在十年以上的社团都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组织机构完善;二是指导教师负责;三是功能定位明晰;四是日常活动规范;五是新老团员传承性好.在新时期,大学生社团在显示它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亟需探索一条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学校层面.作为直接指导大学生社团的共青团组织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团工作管理制度,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生教育体系,分层管理精准施策,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建多种类型的社团,引导学生创立和自身专业结合紧密能充分拓展学生课外能动性的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社团;共青团组织不仅要为社团建团时提出要求提供帮助,更要在建团审批上统筹谋划严格管理,大力整合活动内容相似、功能相近的社团,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各社团骨干成员的潜能,化零为整,最大化实现社团特色化教学和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社团日常活动、专项活动、经费使用、换届人选、社团资料的审核和管理,严格制度,奖惩分明,使社团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是社团层面.一个社团的成立首先得有章程.所谓章程,就是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的规范性文书,是社团的根本性规章制度.社团章程不是一纸空文,而是社团照章办事的硬性要求,是全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很多学生社团随意制订章程应付差事或有章不循随意而为,这使得社团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责任分工不明确、社长团长一人说了算、社团活动开展无计划随意性较强、没有统一规范的入团退团规定和程序、缺少有力的监督和奖励机制,这些都是制约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社团要按照社团章程设立相关机构,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能力,分工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维护社团稳定、促进社团发展.
前文提到团龄长的社团特点之一就是指导教师负责.社团成员新旧更迭,但社团指导教师变动不会很大.从集宁师范学院二十几年的社团发展史可以看出,一个社团想要长远发展仅仅依靠学生的兴趣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指导教师持之以恒的专业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春草"文学社是集宁师范学院成立较早的社团之一,也是社团指导教师最多的社团.该社团聘请了文学院(原中文系)的众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当时上到中文系主任下到普通专业教师都是"春草"的指导教师,他们为"春草"不仅提供了物质保障更提供了智力支持,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使得"春草"文学社一度成为全校拥有最多会员、影响力最大的社团,也让"春草"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至今.
一位好的指导教师是整个社团的精神支柱,是延续社团蓬勃持续发展的灵魂人物.随着大学生社团规模的不断壮大,社团种类的日益增多,学生社团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各高校应该建章立制将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班主任、辅导员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并核算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不断激发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指导教师由过去的职责约束转变为岗位约束;充分调动这些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过硬、有着丰富育人经验的指导老师,参与社团的日常管理,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团健康持续发展.
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规范、社团干部素质不高、社团成员年级结构不合理、活动内容系统性不强形式单一、新老队员传承性不好等等都是制约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而由于学校对大学生社团投入不足硬件资源有限导致的基本设备不完善、活动场所不足、活动经费拮据、有效引导和专业指导的缺失,往往成为制约大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观因素.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主动牵头,统筹规划,从制度上、经费上、智力支援上大力倡导学生推出社团精品活动,努力打造精品社团,以点带面形成示范.社团应全力打造符合社团性质定位、突出社团专业特长的活动,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深,别深我精".
2019年全国高校百强社团前十名的社团里只有一个社团来自双一流大学,其他普通院校选送的 "支教团""护鸟营""学雷锋送温暖小组"等社团都是凭借自我特色和精品内容跻身前列.百强社团的评选不仅为全国各地的高校社团树立了标杆,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社团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该积极指导学生提高社团活动层次、打造精品社团活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团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时期,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最具开创性、最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部分,不仅承担着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作用,也必将承载高校思想政治引领、创新意识培养、自我教育服务的功能.我们坚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社团也必将探索出一条更加积极、健康、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