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银娜 吴鸟青 叶智明
1.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福建厦门 361001;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厦门 361001;3.厦门市翔安监狱政治处,福建厦门 361001
脑梗死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前驱症状并不明显,通常以感觉障碍、颅内压过高、脑干受阻、占位性病变等典型症状为主,可由原因不明的栓子或者是心源性、非心源性栓子导致脑血供缺失,进而因为血氧缺失导致脑组织坏死,前循环发生栓塞时,会引起饮水困难、吞咽困难、偏瘫失语[1-3]。氯吡格雷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纠正循环障碍,阿司匹林是一种抗炎抗栓的非甾体类药物,两者联合用于脑梗死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4]。但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常存在烦躁、过度悲观等心理,故而临床进行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促进患者积极康复,显得至关重要[5]。本研究对145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对症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 年1 月~2018 年6 月脑梗死患者145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常规组73 例与研究组72 例,研究组中男36 例,女36 例,年龄45 ~77 岁,平均(56.7±3.3)岁;病程1 ~5 年,平均(2.4±0.6)年;合并高血压22 例,合并心律失常20 例,合并糖尿病30 例。常规组中男37 例,女36 例,年龄45 ~79 岁,平均(56.9±3.2)岁;病程1 ~4 年,平均(2.2±0.4)年;合并高血压23 例,合并心律失常20 例,合并糖尿病3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知晓本次研究意义及目的,已经签署同意书;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临床资料齐全;通过MRI 或头颅CT 检查确定为脑梗死。排除对研究用药过敏、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沟通、依从性欠佳、脏器功能严重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哮喘、近期颅内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
所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J20180029]75mg 口服,每日1 次;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171021)0.1g 口服,每日1 次。
常规组治疗过程中开展常规化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治疗、病情观察等基础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症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入院初期:评估患者身心状态,并围绕评估结果,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此期间护理人员站在专业立场,为患者分析病情,讲解成功治愈的案例,从心理上、生理上为患者提供支持、安慰和鼓励,以免患者情绪波动幅度过大,从而让患者以最佳身心状态来面对临床治疗。同时了解患者有无出血史,常规检查患者心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为患者通俗易懂的讲解疾病知识,包括疾病诱因、治疗策略、护理要点、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担忧心理,提高其依从性,赢得其理解、配合。(2)入院中期:严控患者日常饮食中的食盐摄入量,保证食盐每日摄入量不得>6g,并嘱咐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低钠、低盐等食物。(3)入院后期:鼓励患者开展功能锻炼,首先从躯体活动锻炼开始,而后慢慢过渡到爬梯、散步、室外运动;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吃饭、洗脸刷牙等,一直到患者能够自理生活为止。除此之外,注意检查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肝肾功能,以警惕并发症和严重不良反应,留意患者皮肤、黏膜以及牙龈有无出血现象,警惕便血、血尿,每日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一旦情况有异常,立刻向医师反馈,及时行对症处理。(4)语言训练:平时主动与患者接触,对其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初期训练以“谢谢”“你好”等词语为主,渡过初期后,围绕患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展开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如患者家庭成员、自己名字等,以此来激发其说话的欲望,另外,还可以通过手势,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进一步更好、更快的恢复患者语言功能。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6]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越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7]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评分越低越好。记录患者住院天数,同时调查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之分,总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临床疗效评定内容如下:NIHSS 评分相比与治疗、护理前改善86%及以上,为治愈;NIHSS 评分相比于治疗、护理前改善46%~85%,为显效;NIHSS 评分改善15%~45%,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应用SPSS22.0 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ADL 评分、NIHSS 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ADL、NIHSS、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ADL、NIHSS、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n ADL(分) NIHSS(分) 住院时间(d)研究组 72 86.5±12.3 6.6±2.1 7.2±2.3常规组 73 70.6±12.5 9.1±3.3 12.3±2.2 t 7.719 5.433 13.645 P <0.05 <0.05 <0.05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7.22%,显著高于常规组8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常规组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剧增,脑梗死的发生率呈逐步攀升态势,尤其是近两年来更甚,已成为了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突发性疾病[8]。脑梗死通常发生于患者活动或者是安静休息过程中,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并不突出,但进展比较快,而且在突然发病后的数小时之内,病情就会逐步加重,使得患者偏瘫失语、昏迷、共济失调[9]。
临床治疗脑梗死,主要有脑水肿治疗、急性期一般治疗、急性期溶栓疗法等。现阶段,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根治手段[10]。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11]。
本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同时在治疗的基础上,为常规组配合常规化护理,为研究组配合对症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前期、入院中期、入院后等不同阶段,实施心理疏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体征监测、语言训练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脑梗死患者用药效果,增强了患者治愈信念,赢得了患者理解、支持[12-14]。甘文杰等[15]报道中,针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60 例脑梗死患者实施了临床护理,对照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认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用药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常规组而言,研究组ADL 评分更高、NIHSS 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P <0.05);研究组满意度、治疗效果较常规组更高(P <0.05)。由此证实,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辅以针对性的对症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重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对症护理干预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还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优越,值得临床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