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胜男
【摘 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流入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进入城市。但是根据以往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在社会适应方面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如何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上进行介入。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动儿童;社会适应
一、研究背景
对于流动儿童的定义,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将流动儿童少年定义为“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69.73%,截至2019年末,中国18岁以下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近1亿,平均每3个儿童就有1个受到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解决好规模巨大的流动儿童的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也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局。
流动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它包含了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医疗问题、安全问题、亲子问题等。而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逐渐进步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产物,正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此同时,这些父母会把他们的孩子一同带到城市中,而这些孩子也就成为了流动儿童,而流动儿童由于进行流动时年龄较小,并没有成熟的心理机制,所以在流动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中去,心理上可能会出现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会外化为他们的行为或者学业方面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其持有的价值理念和宗旨等能够很好地帮助流动儿童适应改变所带来的问题,因此,许多关于流动儿童的项目也在不断开展,希望能够借此帮助流动儿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流动儿童问题现状
1.人际交往能力薄弱。当流动儿童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来到城市居住时,他们就失去了原有的交际圈子。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不敢主动去交朋友,于人际交往上面存在困难,而他们的年龄恰好是正在上学的年龄,他们在学校的时间甚至多过他们在家的时间,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是他们人际交往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些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上学后,因为方言一时改不过来,上课回答问题时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者在原来的学校上学时,他们的成绩不错,但是因为流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课环境、进度和教学方式等都不一样,进而导致他们的成绩可能有所下滑,对自我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同学中他们没有朋友,在班级里面可能会成为“透明人”,但是他们也希望能够被人接纳,希望能够融入到同辈群体中去。
2.自我认同感低。流动儿童大多是由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忽然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让自己变得无所适从,对于陌生的地方,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起归属感,融入当地的生活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并不是一蹴而就,如果不能够建立起流动儿童对居住城市的归属感的话,很容易会让流动儿童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是没有存在感的,从而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使得自我认同感降低。
三、介入策略
1.社会层面
如何让流动儿童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的认同感。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的事情,这也是社区乃至全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从社会方面来说,流动儿童所面临的学业方面的问题就是户籍问题以及异地高考问题。从政策方面来说,有关机构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户籍制的深化改革,促进城乡二元平衡。从教育方面来说,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教育政策来解决流动儿童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均衡有效地平等,为流动儿童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帮助流动儿童树立自我认同感,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2.学校层面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是流动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学校还有教导学生的功能。所以,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鼓励流动儿童融入全新的学校生活;其次,学校也要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只有从心理上真正对新的环境和城市产生归属感,流动儿童才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提高自我认同感。
3.家庭层面
除了社会和学校之外,家庭的陪伴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进程务工的父母通常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帮助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经过了地域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失落的情绪,这样也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使得刚好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流动儿童的自我同一性不能够很好地完成,长此以往,就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4、社会工作专业层面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医学关注在人类的生理问题,心理学关注个人的心理状况,相较于这些学科,社会工作的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以达到预防或舒缓社会问题的目的。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承着“助人自助”的宗旨和理念,在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上有自己的专业方法与理论指导,社会工作有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一般情况下,这三种方法是相结合进行使用,其中,社区作为流动儿童既学校之后第二大活动较频繁的场所,既是流动儿童生活的场所也是实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场所之一,社会工作者可重积极在社区内开展工作,并且可以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并且定期地与社区合作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社区流动儿童适应城市文化以及培养良好习惯的社区活动或者小组活动,通过开展社区活动来增强流动儿童适应新生活的能力并逐渐让流动儿童融入到社区当中去,同时也让社区以平等的心态接纳和包容流动儿童,实现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于社会融入。
四、小结
提高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技巧、促進流动儿童对自我的认同感,对于流动儿童融入社会、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以及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使得流动儿童作出改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参与进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保护,提高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融入社会的同时加强对自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2):15-16.
[2]白文慧,苏果云.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难的行动研究——以临县籍流动儿童为例[J].心理月刊,2019,14(05):17-18.
[3]李元.让流动儿童真正“进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社会工作介入做法及经验[J].中国社会工作,2018(36):32-3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