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2020-06-21 15:40李相辰
家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李相辰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教学需求。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修学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散逻辑思维、尽力发挥自己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还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借助非语言的交流模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实际情况,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教学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就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有关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非言语交流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意义

非言语交流涵盖了所有关于非言语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姿教态、面部表情、语言动作以及辅助性的语言等方面。就研究发现,非言语交流对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流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班级的凝聚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刺激兴奋,引导小学生集中注意力

非言语行为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和神态,教师可以借助非言语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明确教师讲授的内容知识。比如,教鞭作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必备工具之一,教师一般借助非言语的行为和言语的表达,引导学生注意到教学的重难点,进而更好地展开学习。在教师进行某一课本知识点的讲解时,会采用起伏的语调、变换的动作去刺激学生的兴奋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相关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师巧妙地借助非言语交流辅助,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视觉与听觉方面的知识,进而全神贯注地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并且,非言语交流这种模式可以避免学生因为长时间听教师的语言表述而产生厌烦情绪,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与学习。

(二)完善言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众所周知,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可以影响到他的行为、面部以及表情等方面,但这些方面都离不开言语作为支撑。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创新了交流渠道,更加直观,与言语交流共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时,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采取非言语的表演模式,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掌握知识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一些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非言语的交流可以完全摒弃言语交流,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小学生容易出现走神、不注意听讲等情况,教师可以借助非言语的形式,轻轻拍下学生的课桌或是给学生一个眼神暗示,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小学语文課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应用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思想活跃的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仅靠教师照本宣科的语言教学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与兴趣,教学成效甚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借助非言语交流辅助,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语文学习环境变得生动活泼。

(一)借助手势辅助语文非言语交流

手势是辅助人们交流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没有手势辅助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学习将会变得刻板生硬,而手势又涵盖了象形性、会意性、象征性以及评价性等功能。举个例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展示“耶”的意义,可以用中指与食指做出一个动作,帮助小学生体会到“耶”的含义。巧妙地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手势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度,比如教师一般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会采用手心向下的动作,学生领会教师的意思,在看到这个动作时会主动坐下。当然,有些语文知识是较为抽象的,借助象征性手势,可以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形象,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评价性的手势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用来表扬学生的常见方式,对于学生中肯的回答,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提升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

教师合理借助手势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与表达能力。但是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手势非言语交流的辅助,不能为了非言语交流而进行非言语交流。手势的交流应该是辅助言语交流,并非为了替代言语交流,教师应该注意手势非言语交流的度,切忌过多的手势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二)借助表情辅助语文非言语交流

表情是最为微妙的非言语交流的方式,也是拉近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表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乐观向上的表情,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引导学生自主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此不同的是,如果教师表现出自身的不耐烦,加上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榜样意识,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并且,教师的表情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以及课本知识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比如,在进行《落花生》文章的讲解中,教师自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第四部分,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学习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可以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做人,学习落花生的什么品格呢?”并且,用期待和鼓励的眼光环视班级学生,并点名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用微笑肯定学生,调动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提升学习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言语交流的合理使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调动班级学习氛围,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意识到非言语交流的意义,巧妙地使用非言语拉近师生之间的交流,做语文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设计者与开发者,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以后向社会输送建设性语文人才奠定基础。

(责编 翁吞梅)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