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彬 崔久岗
一、三螺旋理论模式
三螺旋理论是说,企业、政府和学校之间形成一个互动增强的网络关系,三者互相配合,形成一个互相提升的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孕育了大学生科技园、企业孵化基地、风险投资公司等新兴企业。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
与国办学校相比较,民办学校学生创业方面还有一定的弱势,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想获得好的口碑,学生的就业率、创业率就要不断的提升,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存在,培养的学生操作性强,在学校中培养的创业能力为提升就业奠定了基础。
从表中来看,从2015年到2019年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比率起伏变化,但创业的总人数在二百人上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低于全国创业比例平均线,但整齐来看,全国创业比例是民办高校的2倍,这些数据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行为积极性低。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问题
(一)支持政策不完善
根據调查问卷显示,59.2%的同学认为金融市场上管理方法需要创新,并有很大的风险,16.3%的同学认为初期创业申请过程比较麻烦,18.4%的同学认为在创业初期,需要更多的市场专门进行培训。综上,政府的创新创业政策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如果按照现有的政策实施,会降低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政府如果能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场地或孵化基地,大学生就能顺利开展创业工作。
(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获得相关政策的方式有:36%的同学从学校就业中心或辅导员宣讲,31%的同学通过58同城、微信公众号的媒体上获得,11%的同学从政府官网上获得,还有其他途径的15%左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主要还是学校宣传,或者创新创业园老师宣传,还有一些同学不知道从哪里了解政策、方针,这说明我们宣传的途径要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三)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有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一般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或者智慧树上的课程,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更多的知识,但距离实际操作还有一定路程,这段路程学生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挫败感容易形成。有些民办高校在本科班的在第二课堂中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竞赛、互联网+大赛为主,但这种普及面窄,学生在创业意识就会淡化,所以,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增加相关的指导环节,以案例、游戏方式让学生得到训练,将理论、实践得到结合。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很多民办高校就业课程并不被重视,所以老师在配备比例、人员结构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有过创业经历或参与过的老师占25%,学校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55%,校企合作单位的老师占15%,其他招聘会或宣讲会会占到5%,专业人员较少,更不要考虑高学历或有实际指导能力的专家。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要调整上课教师的知识、年龄结构,加强就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上课教师师资,多一些既能讲理论、又能创业的高水平教师,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五)实践平台信息不对等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很多同学对如何进驻校企合作产业园的流程不熟悉,在实践平台上获得信息不平等,校企合作单位要张贴入住产业园的要求,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简化准入程序,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参与的实践场所,或者企业牵头创立的工作室,这样既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场所,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企业,为以后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优化政策
(一)加强政府对民办大学生引力作用
为了让创业呈现传帮带的现象,政府要发挥引力作用,指导高校和企业的全局发展,保证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创业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1.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第一,政府要将创业政策通过多渠道在高校和企业中宣传,让学生、教师、企业领导,甚至学生的家长及时了解创业的信息和相关政策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创业如何减轻就业压力,提升就业机会。第二,针对民办学校学生的需求,所在地区学校创业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全面考虑,制定能够落实到实处的政策,这样学校、企业、学生都能有章可循,并且操作性简单。第三,政府在三者之间起到调控的作用,同时也有监管的权力,要进行初期、中期、终期检查,逐项落实相关政策,让学生能够受益。
2.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力度
大学生初期创业时,主要是缺少资金,如果资金能过到位,很多项目就能够开展,从而促进学生创业的主动性首先。首先,政府可以通过银行微贷款、政府拨款等方法,给予资金的支持,政府也可以设定专项就业创业扶持资金,从而让更多学生受益。其次,政府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创业基地或实习基地,设立创业课程改革项目、工作室、实训基地等专款专用,下放资金使用和分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进行教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方便学生申请资金,简化手续。
(二)提升企业对民办大学生的助力作用
政府制定出来能够落实的政策之后,地方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拥有良好的创业平台,这对大学生创业成长起到助力作用。
首先,企业要为民办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可以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详细的将校企合作产业园准入条件和流程、企业所能提供的资源公布出来,让学生能提前准备材料,提高创业成功率。其次,创业项目还要以市场为基础,企业利用自己资源,将市场需求以视频、文字、动画等公布到官网上,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指明了方向。最后,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专家咨询途径,可以通过电话、微信、邮箱、人工服务平台进行沟通,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的实际问题。
(三)增强高校对民办大学生的支力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开展创业的主战场,也是大学生第一次实践的主阵地,因此,在制度支持、课程设计、完善结构、校园氛围等方面,不断进行实践和改进,从而为社会输入更多的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
1.为学生提供制度支持
学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该校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创业实践中来,首先,民办高校要吃透政府的宏观政策,对本校创新创业进行重新思考,根据本校自身的特色,并对学校的老师、同学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考核内容。其次,通过学校-二级学院-辅导员-班级-学生一条龙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第二课堂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竞赛制度等,让更多的学生具有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再次,对于参与到师生共创项目中的教师,要有物质和精神奖励制度,更要把该项列入职称考核中来。
2.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水平
《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创业指导课程,首先教学实践部根据民办高校本科或专科,明确就业课程教学的任务,细化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践环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创业的学生自由发挥。其次教师改变全堂讲授的上课情景,借助沙盘、实验室、网络等平台,让学生模拟公司创业过程,主动解决问题,更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团队协调等综合能力。再次,民办高校要分批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培养创业意识,参加创业竞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简化了上课环节。
3.建立完善的校內组织
随着国家对创业工作的重视,很多学校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校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校内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第二,学生从各二级学院抽调出一部分有创业经验的教师,组建了校内导师库,从企业中选择优秀的人员,发聘任书,组建校外导师库,校内外导师根据专长,在法律援助、技术指导、申报流程等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4.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首先学校利用宣传栏、文化长廊、海报、公众号等进行宣传,让创业理念走入学生心中,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再就是学校要将优秀的创业人员引入到学校中来,让学生了解榜样事迹,学习榜样力量,做好榜样行为。最后学校还要通过论坛、沙龙、宣讲等方式,让学生有经验交流的空间,还可以带领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到校外参加创业公司,在暑假期间,让学生到校企合作公司进行实习,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创业理论、实践有更深的了解。
三螺旋理论中的三者在民办高校学生创业过程中,各自发挥着非常好的作用,如果我们地方政府能够做好引导,当地企业提供给学生提供更多平台,民办学校在实践中做好教育,才能让民办高校的创业工作更有成效。(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大数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