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永超
最近市场迎来“填权行情”,据《红周刊》记者梳理显示,截至6月17日,两市已有262家公司完成送转除权,占2019年度全部送转公司家数的7成左右。部分个股在除权后走出填权行情,尤其医药股表现“亮眼”。
接受记者采访的职业投资人士认为,医药股在短期和长期逻辑的共振下,送转、填权都有市场,“当然,业绩背书、大手笔分红也是不能少的”。相对而言,一些以配合特定人士减持、融资圈钱的送转股行为,就需要另作思考。
据《红周刊》记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告显示,两市共有超过370家公司推出2019年度送转方案,其中医药生物行业有46家,是送转阵营的“主力军”。结合二级市场来看,多数医药股在其除权后均迎来填权行情。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目前已有36家医药行业公司完成除权,其中有35家在除权以来股价上涨,整体平均涨幅达19.72%,多股跑赢同期同行业与大市。如在4月份完成除权的西藏药业、同和药业、卫光生物等在其除权后至今涨幅均超过30%,西藏药业最高达152%。此外,如在近期6月9日除权的长春高新也出现了超过12%的涨幅,并“加速”创历史新高。(见表1)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在严监管背景下,上市公司整体送转比例逐步降低。以医药行业为例,当前46家公司平均送转比例为1股送转0.42股,处于最近五年来的低位水平。其中,每股送转在0.4股以上的有28家;每股送转在0.5股以上的有14家;每股送转1股及以上的仅有2家,分别为新诺威与长春高新,两者送转比例分别为1股送转1.1股、1股送转1股。
与送转比例“低潮”相对,上市公司分红力度却走向“高潮”。统计数据显示,两市2019年度分红金额创历史新高,其中,医药股分红金额达438亿元,比2015年209亿的水平增幅超过1倍。而同时推出送转方案的46家医药公司(占医药股家数的13%),其2019年分红总金额达62亿元,占医药板块总分红金额超过14%。
对于医药股不断走出填权行情的现象,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认为,首先得益于其自身的基本面“过硬”,其次也有医药行业整体“利好因素”的推动。职业投资人张俊鸣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医药股分红方案来看,除了送转股之外还包括现金分红,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回馈股东,而不是做“分蛋糕”的数字游戏;此外,医药股还受到短期疫情反复、疫苗研制等事件驱动的影响。
“除权是刺激医药股填权行情的一个短期因素”。 宝鼎投资董事长张亮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疫情全球化并未明显改善的大环境下,对医药股长期来说,是整个行业赛道的利好。同时,医药股业绩表现整体稳健良好,具备更大的溢价想象空间,这些是推升医药股填权行情的主因。”
数据显示,46家推出送转方案的医药公司中,今年一季度有32家实现业绩同比增长,占比约为70%,远高于同业40%的水平。此外,有28家公司去年全年与今年一季度均实现了业绩增长,占比为60%。
在除权窗口期,融资盘对医药股的买入力度也在显著增强。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融资盘自5月以来买入金额已达620亿元,其中买入医药股金额最高,达122亿元。记者进一步梳理显示,在46家推出送转方案的医药公司中,20家为两融标的公司,其中17家在5月以来获得融资盘买入,合计买入金额达32.63亿元,占其5月以来净买入金额的27%。其中买入长春高新金额最高,达5.71亿元,此外多家公司获融资盘买入金额均超过亿元。(见表2)
另据记者观察,包括华兰生物、欧普康视等多家公司在填权阶段均迎来融资盘“加大”增仓。如华兰生物,公司自4月27日公司除权以来,股价涨幅超过27%。这期间融资盘对其增仓力度出现显著提升,净买入超过3.1亿元,买入金额显著高于此前,公司最新融资余额升至14.96亿元。
无独有偶,欧普康视在5月20日除权除息,截至6月17日,股价同样出现超20%涨幅。这期间,公司融资余额由2.1亿元升至3.2亿元,融资盘期间净买入金额达1.1亿元。另外,欧普康视多次出现单日净买入超千万元“大单”,如融资盘于6月8日买入欧普康视达4197万,另外于6月5日、6月17日净买入欧普康视均超过2000万元。
从华兰生物与欧普康视的分红方案来看,两家公司分别推出10转3股派4.0元与10转5股派1.0元的分红送转方案。两者在除权后股价均出现“打折”,如华兰生物由除权前50元附近降至除权后40元附近;欧普康视由除权前77元,除权后降至50元附近,这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融资盘给予其加仓。
东莞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杨博光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融资余额创新高,显示出市场对未来走势较为乐观。融资盘加仓医药股是对未来疫情反复和医疗卫生投入增加存在预期的反映。医药龙头本身股价也比较高,送转增强了价格的吸引力。”他还指出,长期来看,送转、填权股票本身需要具备优质业绩属性,融资盘增仓医药龙头股,行业景气度和公司好坏才是本质。
在部分医药股除权后继续上涨、走出填权行情的同时,也有一些“低价”医药股在除权后表现疲弱,这可能是由基本面分化导致。
记者梳理发现,“低价”医药股如东北制药、灵康药业、大理药业等,除权后股价均降至10元以下。另外,东北制药、大理药业业绩表现欠佳,二者一季度均为亏损。
除医药行业,其他行业也多存在“股价低位”进行送转的现象。事实上,A股市场不乏出现因此前“盲目送转”至股价不断“打折”,最终加速面值退市的案例。“盲目送转的结果是股价的不断打折,如果企业本身基本面及财务数据不足以支撑企业股价的快速回升,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企业的股价不断的低迷,对于本身业绩不佳、频繁高送转的公司将使其退市风险进一步增加。”对此张亮分析认为。
张俊鸣指出,“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就是因为盲目推出和业绩增长不匹配的高送转做大股本,导致面值退市加快到来,这给许多热衷炒高送转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而投资者在面对送转股时不应“见猎心喜”,而应当多维度进行分析。从业绩角度看,没有增长的送转股并无实际意义,不构成买入的理由。
他还强调,对业績稳中向好的白马股来说,送转股改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多投资者参与。但前提依然是业绩增长有保障,同时有充足的现金进行分红,这样的送转股才有参与价值。对于一些以配合特定人士减持、出货或融资圈钱的“低价垃圾股”,其送转股行为实际就是“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