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刚
摘 要 分析广西贺州市近几年引起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以信息为指导,提出组织落实、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利用信息服务手段加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生产经营等有效途径,以实现蔬菜周年生产和均衡上市,稳定春季蔬菜价格,缓解贺州市春季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
关键词 蔬菜价格;信息引导;产业化发展;广西贺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2.055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解决好城镇居民的蔬菜供应,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作为经济作物,具有市场容量大、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广西贺州市具有丰富的光、温、水、土等资源并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的优势区位,发展蔬菜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优势和市场条件。经过多年发展,蔬菜生产已成为贺州市农业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1 贺州市蔬菜价格趋势分析
广西贺州市素有“百年菜乡”“粤港澳菜篮子”之美称,当地农民有种植秋冬菜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贺州市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瞄准粤港澳市场,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促进蔬菜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蔬菜生产发展迅速。2008—201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17 966.67 hm2发展到82 766.67 hm2,增长460.67%,种植品种也从大白菜、白萝卜、莴苣等发展成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的优质蔬菜。同时,以“百年菜乡”为抓手,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蔬菜产地、供粤港澳蔬菜基地认定、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等,使供粤港澳蔬菜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基地规模越来越大,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主打有菜芯、毛节瓜、丝瓜、苦瓜、茄子、豆角、粉葛、贺街淮山、彩椒、豆妃等名特优新农产品远销粤、港、澳等地,贺州市蔬菜产业的加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贺州市八步区为贺州市城区,八步区作为广西“菜蓝子”生产基地,自2002年始,每周均采集市面30多个品种蔬菜价格,通过广西农业厅蔬菜价格采集系统上报,历经十余年的原始数据积累,形成了价格数据库。如图1所示,对2014—2018年采集到的蔬菜价格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贺州市蔬菜市场价格特点为春季蔬菜市场价格高于全年价格,其中4月菜价格最高。4月春季蔬菜价格的规律性上涨,表明贺州市蔬菜生产存在“春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对蔬菜生产特别是春菜生产引起高度重视。
2 引起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2.1 消费群体不断增大
城镇居住人口的不斷增长以及农民工就业的不断转移,再加上周边地区工业园区的规模不断发展扩大,外来人口逐年增加,导致对蔬菜需求量不断扩大,增加了蔬菜生产和供给的压力。
2.2 蔬菜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需要普通的“大路蔬菜”供给量,更需要优质、多样化的新产品,这就对蔬菜生产技术、产销双方信息沟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大面积生产的难度。
2.3 畜牧业发展快
贺州市八步区2007—2018年连续十二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消耗了部分蔬菜作为饲料和饵料。
2.4 蔬菜加工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信息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贺州市本地食品加工业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马蹄、豆角、辣椒、香芋、莴苣、芥菜和萝卜等蔬菜用作加工原料的量迅速增大,减少了新鲜蔬菜上市量,造成蔬菜价格上涨。
2.5 外销蔬菜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珠江三角洲春季雨水多,地势低洼,易遇洪涝,沿海发达地区易受台风袭击,春季蔬菜生产季节性地处于低谷状态,“春淡”现象突显,蔬菜价格暴涨。通过利益驱动,经销商纷纷外调蔬菜,形成“西菜东调”格局,致使东部沿海地区的蔬菜供给“春淡”现象直接向贺州市转嫁,导致贺州市内春菜紧缺,菜价坚挺。
2.6 粮食种植积极性提高
贺州市发展的蔬菜种植大多为秋冬菜,即利用晚稻收割后的冬闲田种植蔬菜。随着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农民种植早稻、春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而2—3月为贺州市种植春玉米的最佳季节,4月为贺州市早稻移栽大田的关键时期,致使贺州市春季蔬菜种植面积大大萎缩,因此4月出现蔬菜供应能力明显下降的现象。
2.7 异常气候影响
冬季寒冷,早春干旱或倒春寒等反常天气时常出现,制约着蔬菜的生产,影响到春菜供给。
2.8 劳动力不足
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生产,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致使农田冬季闲置,冬、春季蔬菜生产量减少。
3 以信息为指导,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途径
3.1 组织落实
为了促进蔬菜生产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建议加强领导,成立市、县(区)、镇、村蔬菜生产领导小组,规划和督促蔬菜生产的发展,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为菜农和蔬菜营销商搭建虚、实市场的流通平台。健全市、县(区)、乡(镇)、村蔬菜技术咨询服务机构,设立试验示范样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全市形成一个蔬菜综合技术开发领导网络。
3.2 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充分利用从国家到县(区)的各级农业门户网站,如一站通平台、广西网上农产品展销平台、农业供求信息手机短信平台等,加强信息服务,搭建蔬菜产、加、销三方的信息沟通桥梁。根据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优化布局,针对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马蹄、香芋、莲藕、大肉姜、香菇和甜玉米等本地优势特色蔬菜品种。针对蔬菜供应东部沿海地区“春淡”需求,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大力发展大白菜、莴苣、萝卜、茄果类和瓜豆类等易储运蔬菜种植,同时在城区周边发展生长周期短的叶菜类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以确保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城区蔬菜供给双满足。
3.3 充分利用信息服务手段,加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
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信息手机短信、农技科教电影、电视、广播节目等现代信息服务手段辅以田间课堂、蔬菜技术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植保减灾保收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以及“三避”技术,特别是“避寒”“避雨”技术,以确保蔬菜品质及冬春蔬菜生产安全。同时,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返乡农民工投入农业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提高返乡农民工投入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3.4 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单产
宣传发动各地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采取“避寒”技术扩大冬季蔬菜种植规模,同时大力推广淮山地套种豆角、叶菜等,实行立体种植,推广异地育秧移栽等技术,提高蔬菜复种指数和产品产出率,增加蔬菜尤其是春季蔬菜的总供给。
3.5 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生产经营
推行“公司(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方式,把生产、加工、流通与农民、企业的利益相连,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实现周年计划生产,有效调节蔬菜供求平衡,解决春季蔬菜淡季抢购抬价现象,同时也解决蔬菜旺季滞销压价、销路难的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增加蔬菜产品的有效供给。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发展培育蔬菜营销服务组织,建立专业协会,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立足贺州市,面向粤港澳,营造一个大生产、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有效地促进蔬菜产销两旺,实现蔬菜周年生产和均衡上市。在蔬菜春淡季节,可以从海南省组织调运蔬菜,缓解贺州市春季蔬菜供不应求的局面,稳定春菜价格。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