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深化,音乐类专业基础课程视唱练耳教学日益发生变化。对视唱练耳教学现状的梳理,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比较不同的教学模式和研究成果,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深化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探索。
在音乐类教学中,视唱练耳为专业基础课程。17世纪的欧洲,这门课程最初是为教会唱诗班开设的识谱训练课。[1]1795年,欧洲第一所正规音乐教育机构“巴黎皇家歌唱学校”将之制定为一门训练识谱及读谱能力的基础课程。到了19世纪初,很多专业音乐院校在欧洲各大城市纷纷建立,视唱练耳的教学体系逐渐完善。二十世纪初,一些归国学子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在学校开设“学堂乐歌”课程,由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将之设为一门音乐基础必修课,中国视唱练耳教学雏形形成。新中国成立后,音乐院校主要沿用西方视唱练耳的教学体系。改革开放后,该门课程开始注重民族音感的培养,除了以西方音乐大小调体系为主导的国外教材,国内音乐学者也编写了很多偏向民族调式的中国视唱练耳教材。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视唱练耳课程该怎样继续改革,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很多音乐教育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想和认识。鉴此,本文对这些探索和认识进行一个梳理,并对该门课程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大家讨论。
过去,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视唱练耳课被简单地定义为教授如何视谱、听记和弦、节奏、旋律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和音高感。音乐专业的教师、甚至很多业余的兼职音乐老师都可以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这种观念导致了很多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师对教学失去热情,课程的功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久之,影响了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在很多学者的努力下,视唱练耳课程逐渐被重视起来,其背后的丰富内涵被发掘和认知。
(一)视唱练耳的教学本质
天津音乐学院的孙从音教授在《新时期对基本乐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视唱练耳课程应为“基本音乐素质”科目,[2]这一观点很好地说明了视唱练耳教学的本质。视唱练耳是通过唱、听、记来提高音乐基础技能,进而提高对音乐语言基本要素的思考和理解。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可以表达和塑造音乐内涵,提升音乐观念。视唱练耳是一种对音乐语言、音乐感觉的学习,是通过感觉、感知、心灵的唱和听,培养一种音乐意识。很大程度上依赖学习的主体而存在,随学习主体的发展而发展,是具有主体色彩的实践学科。[3]学习视唱练耳,就是学习与积累音乐语言,熟悉音乐的规律,提高音乐修养,最终实现“音乐素质为本专业所用”的教学目标。[4]
(二)视唱练耳的多维属性
视唱练耳的内容包括听记旋律、和声连接、节奏、读谱等。它的教学必然与其它音乐课程的相关知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教师也将其它音乐知识渗透于本门课程教学中。读谱和听记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对音乐要素的熟悉和理解,如对音程与和弦的熟悉,对旋律构成形态的区分,音乐规律的总结。对音乐材料有理性上的认知,才可以更好地提高视唱练耳水平。因此,视唱练耳教学是一种多维度的教学,更像是一门综合音乐课程——以音乐基本技能培养为中心,辅以其他音乐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不是仅仅唱、听和记。乐理、曲式、和声多维度的全方位提高,才能使音乐的基本素质持续发展。
(三)视唱练耳的多元文化属性
视唱练耳训练采用的教学材料,包括大小调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调式旋律。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材料就是世界各地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接触和了解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载体。我国音乐教育长期受到西方教学体系的影响,对于本民族音乐材料重视不够。如今,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发展都将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视唱练耳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思维,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传承文化的内涵。[5]
(一)教学理念的开放和多元
21世纪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包容,知识和观念的更替加快,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很多音乐类的社会考级都将视唱练耳列为考查项目,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加普及,更加大众化。视唱练耳不仅要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可能还要面对不同行业背景、不同基础,不同年龄层、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需要针对不同施教对象而采用不断变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比如,着眼早期音乐教育的铃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为普及音乐而推出的柯达伊教学法,通过充分调动人体感知器官来领悟和学习音乐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鲁道夫·施泰纳的形体律动等。这些针对不同教育目标的方法都可以被融合到该门课程教学中,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及音乐软件在音乐教育中的使用打破了依靠单一钢琴音源、纯听觉技能训练的视唱练耳传统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只有经常将自己立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前沿,才能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具有真正的教学优势。[6]
(二)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学科交叉是近年来教育形势的新要求和新潮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7]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视唱练耳的教学可以与诸如基本乐理、和声、复调、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赏析、声乐、钢琴演奏等课程交叉或融合。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灵活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对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近些年,很多艺术院校纷纷建立起视唱练耳研究生教育,社会音乐考级也引入视唱练耳的考试,音乐基础教育专业化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不久的将来,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师队伍将会不断壮大,视唱练耳的教学将会更加专业化、综合化。
(三)教学内容的人性化
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套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或者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教学中,究竟采用“固定唱名法”好,还是采用“首调唱名法”好,或是采用“哼鸣法”好,大家为之讨论不休。本人以为,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或者学生自身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唱名法。如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大都使用民族调式,对简谱比较熟悉,采用首调唱名法比较适合。而学习歌剧表演的学生,五线谱使用较多,作品转调的情况比较常见,适合固定唱名法。有时候,也可以结合使用两种唱名法。只要能更加快捷地把音听准、记准、唱准,体验出旋律的内涵,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当代学生更加有个性,知识结构更复杂,学习音乐的机遇更多、更广泛;视唱练耳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针对思维意识不同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使之更加人性化,真正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视唱练耳不过近百年历史,还有很多可以发展提升的空间。关于视唱练耳学科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内涵不断的丰富。本文的写作旨在“温故”——即梳理当下学者们对视唱练耳的一些思潮和现象,目的是为了“探新”——继续推进和改进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随着5G技术、AI技术、VR技术、教学app的不断开发,整个教育行业会迎来一个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视唱练耳教学的探索和改革会更加深入,顺应时代之要求。
注释:
[1]《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319页。
[2]孙从音:《新时期对基本乐科教学改革的思考》,《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全国高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年。
[3]任志琴:《21世纪视唱练耳教学的转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76-80页。
[4]任志琴:《音乐素质为本专业为用》,《音乐周报》,2000年9月1日,第3期。
[5]闫震,牟雪莲:《以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观为指导,促进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中国音乐》,2011年第4期,第163-165+188页。
[6]张海燕:《视唱练耳课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及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68-71页。
[7]李锦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第97-98页。
吴小路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