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瑛
摘 要: 爱情悲剧故事是古今中外无数作家文人乐于选用的题材。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往往被寄托在凄婉的爱情故事中。从创作方式的角度,对比研究拥有不同创作背景的爱情悲剧《娇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 娇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方式;相似性研究
1 引言
明末戏曲家孟称舜的代表作《娇红记》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及诗人莎士比亚的佳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代表作。两部作品虽然有着迥异的时间背景和文化特点,却都闪烁着代表其时代意义的思想光辉,通过仔细研读,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法,使得这两部作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这些相似性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2 两部作品的相似性研究
从创作方式角度而言,《娇红记》(以下简称《娇》)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作主题、情节设定与写作手法、创作意图。
2.1 相似的创作主题
作为爱情题材小说,《娇》和《罗》都表达了追求婚姻自由的创作主题,都认可人性的解放和自主追求爱情的基本权利,都表现了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强调婚姻自主的自由爱情观。
《娇》里描写的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小姐娇娘,在邂逅了年龄相仿的青年才俊申纯之后,互生爱慕。但在封建社会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两人只能尽力隐藏这种朦胧的欲望,以诗为媒,借花寄情。娇娘父母反对两人的婚事,并在豪强帅家的强势逼婚下包办了婚姻,最终两人在奋起反抗和苦苦等待中抑郁成疾,双双殉情。
尽管面对多方阻挠,娇娘和申纯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誓死把握自己的命运,向封建时代男女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腐朽的封建礼教、传统的家长门第观念、仗势欺人的达官权贵和陈腐的科举制度,等等,发出大声的反击与控诉。正如戏曲中所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高度赞扬了这些坚持理想、誓死不屈的青年男女们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可歌可泣的抗争精神。
莎翁作品《罗》讲述的是发生在维洛那小城里有着深刻世仇的两个大家族之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就注定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之路充满波折。蒙太古家的罗密欧,参加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并遇到了这家美丽的独生女儿朱丽叶,罗密欧不禁呼喊道:“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绝世的美人!”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颇有好感。在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时二人已一见钟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也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在贵族集团利益冲突的背景下,两家的矛盾达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可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无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都是十分坚定与勇敢的。他们不惜与管制自己的家庭决裂,想尽办法要在一起。尤其是在面对父亲的专制时,朱丽叶的抗争极大体现了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牺牲一切的女性形象。虽然结局事与愿违,但他们的抗争精神与不离不弃坚贞不渝的爱情观最终打动了两个家族,让两家的仇恨得以化解,他们的爱情故事得以传唱,成为佳话。
除去文化差异,在追求爱情自由的价值观层面上,中西方文化中的主题是相通的,因为美好的爱情中体现的人性美必将受到赞扬与歌颂。两部作品建立在同一创作主题之上,即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这一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因此作品得以流传至今。
2.2 相似的情节设定和写作手法
在情节设定和写作手法上,《娇》和《罗》的作者都熟练运用了戏剧的冲突与逆转手法,避免平铺直叙,使得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在《娇》中,两位年轻人的爱情历程大致经历了四番起落,这些起伏波折就是他们心情的写照。第一次矛盾冲突出现在二人相识之初。在申纯向娇娘表达爱慕时,娇娘佯装恼怒,两人之间误会频生。之后二人私订婚约,但天降大雨,佳期受阻,此时由于战争即将爆发,申纯父母写信急召他归家。两人的爱情之路仿佛罩上浓雾,十分迷蒙。
这时,作者安排了剧情上第一次大转折。申纯归家后因终日思念娇娘,郁郁成病,他以治病为名,向父母请求去王文瑞家休养,二人在王家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相恋时光。可是好景不长,作者又安排了第二次矛盾冲突。半年后,申纯请媒人去王家提亲,王文瑞道:“本是个兄妹排定,怎做得夫妻匹娉?”不予应允。娇娘不敢违拗父命,只得自叹红颜薄命。申纯因思成病,媒婆为他出谋划策,说申纯中了邪,需要到西南方躲避。由此申纯又得以去往眉州王文瑞家,第二次逆转随之出现。在王家,申纯对娇娘表白心迹道:“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两人终解除嫌隙,和好如初。
就在两人享受爱情的甜蜜之时,第三次矛盾冲突出现了。因受到小姐辱骂的丫鬟飞红向王夫人告密,王夫人获悉后遂打发申纯回家,两人只得挥泪告别。经受了离别之思与科举失败双重激励的申纯下定决心发奋苦读,终于高中。这便是作者安排的第三次逆转。王文瑞见申纯少年登第,终于同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在两人的爱情终于看见曙光的时候,最后一个矛盾冲突出现。帅节镇公子看上娇娘,派人说媒,王文瑞惧怕帅节镇权势,只好答应。娇娘不能接受父亲的悔婚,气极病倒,含恨死去,申纯得知此事后绝食二日而亡。双方父母将二人合葬,此时众人在墓冢边发现了一对恩爱鸳鸯,寓意两人终于得以长相厮守,这就是最后一次情节逆转。
这样一波三折的剧情,跌宕起伏,使得整部作品情調更加缠绵,让读者随着情节的波动而感受到两位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体会到封建家长制度下自由婚姻的不易,也更加突出了两人在追求婚姻与爱情自由中的勇敢不屈,并强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样巧用矛盾冲突与逆转的写作手法同样在《罗》中得到彰显,尤其体现在罗密欧和朱丽叶去神父处寻求办法的情节上。这一部分作者大致设定了两起两落。当罗密欧对朱丽叶一见钟情并知道她的身份和两家的世仇关系后,一筹莫展,于是去修道院找神父寻求帮助。神父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心帮助他们结成夫妻,让罗密欧重燃希望,这是第一次逆转。接着作者酝酿了第一次矛盾冲突。某一天,罗密欧为给朋友报仇,刺死了提伯尔特,并因此被流放。不久,帕里斯伯爵又一次来向朱丽叶求婚,朱丽叶的父亲马上决定让二人下周四成婚。
此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仿佛面临绝境,但作者巧用逆转,让两人在危机中又看到了希望。朱丽叶在知道父亲的决定后偷偷来到神父处寻求办法,神父出谋赐药,并派人通知罗密欧。这是第二次逆转。最终朱丽叶在神父的帮助下假死,却阴差阳错酿成双双惨死的结局,剧情也随之达到高潮。
两部作品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描写和情节逆转手法,造成了剧情的波澜起伏,使故事情节变得紧凑并耐人寻味。两段爱情故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最终虽以悲剧情节结束,却并不只带给人悲凉的感觉:《娇》的结局是两人死后化作鸳鸯双宿双飞,《罗》的结局是两个家族的矛盾得到化解,可谓悲喜交加。这样的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时刻牵动的读者的心玄,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3 相似的创作意图
从创作意图来看,《娇》和《罗》都受到了前人作品的影響和启发,都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明朝孟称舜所写的《娇》取材于北宋宣和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并根据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传》改编。《罗》英文原名为“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简写为“Romeo and Juliet”,但这个悲剧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o and Juliet)。
《娇》描述了王娇娘和书生申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一再隐忍,最终双双殉情的故事,深刻揭示了造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女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和传统礼教。这部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种种社会现实,如:把女性封闭起来灌输成套的传统道德教育;借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类的教条,阻止年轻人的爱情与婚姻自由;利用封建官僚科举制度控制百姓,压制人性;等等。
《罗》里两位主人公则具有西方青年的代表性特点。罗密欧热情直率、心地善良却不够沉稳;朱丽叶美丽纯洁、忠贞不屈且勇敢大胆。两位理想主义青年在面对爱情时充满幻想,但在贵族集团的打压和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下,残酷现实逼他们走向了极端。罗密欧在面对提伯尔特的挑衅时一再忍让留情,不愿杀死对手,他身上闪现着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品格。朱丽叶不顾家族宿怨,不满父亲钦定的婚姻,勇敢大胆地追求爱情,并与罗密欧私定终生,带有一定的“离经叛道”精神。面对爱人的离世,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殉情,她身上体现的刚烈是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特质。莎翁笔下的《罗》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类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天性的肯定,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思想。
3 结语
通过分析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悲剧作品,我们能更加了解东西方的文学手法及文化背景上的共性和差异。这些研究对于我们鉴赏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认识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解读作者的创作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涵.赏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悲剧[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8).
[2]刘江华,乐丽霞.人文思想观照下的艰难爱情[J].时代教育,2011,(06).
[3]孟称舜.娇红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4](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王聪.《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观比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