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万众瞩目,而其中提到的经济增长目标更是万众期待。引人注目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史以来首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令各界对此表示高度关切。
李克强在报告中对此进行了解释,指出综合研判形势,适当调整了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他特别说明了为什么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这不意味着就没有目标任务了。举凡新增就业岗位、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脱贫攻坚、能耗和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了明确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蕴含在这些具体目标任务之中。只有完成了这些目标任务,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增长,才能使这些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政府的引领和推动息息相关,特别是政府设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明确方向、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和发挥优势提供了强大的治理优势。
无论是五年发展规划,还是年度目标管理,政府都在进行“目标治国”:通过明确而有力的政策信号,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发展格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基本上同政府预期目标保持一致,通过目标引领作用加快了经济增长。
受疫情冲击和防控措施的双重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一季度经济初步核算数据,显示GDP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达-9.6%。考虑到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外贸易和进出口面临的压力较大,预测、确定和完成此前考虑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存在较大难度。此时不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并非对艰难挑战和严峻考验的妥协,而恰恰是一种务实而负责任的政策选择。
政府是典型的多目标和多任务组织,在政府目标治理体系中,通常会设立许多目标。但是,这些目标的轻重缓急和相互关系却不尽相同。由于经济增长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增长目标也往往是最重要的目标。当政府面临多个目标时,就会存在权衡和取舍的难题,并使发展重心难以确定和稳定。
在经济形势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如果设立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稀释政府注意力,并使其他同样重要的目标无法受到足够重视并顺利实现。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都意味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稳”字当头,“保”字当先。
目前各地均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此时提出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使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的矛盾难以调和,并威胁来之不易的国内防控大局。因此,对经济增长目标进行模糊化和软化,有利于集中力量实现“六稳”和“六保”,并反过来托举宏观经济企稳回升。
受疫情影响,一些地区的“两会”延迟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出现下調。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政府设立的经济增长目标都普遍走低。比如,杭州市政府提出经济增长目标为6.5%左右,温州则提出力争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二者均低于其2019年实际经济增速。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虽然高于去年实际经济增速,但是设立的目标水平均有所收窄,表现出谨慎的乐观。
正所谓“过犹不及,事缓则圆”,经济增长往往欲速则不达,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态时期。过去中国特别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增长质量。在新发展理念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适当放缓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理念转变。当然,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此时不应松懈,而更应鼓足后劲积极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