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明
摘 要:呈坎的选址、布局、命名、水口分布、街巷、祠堂、民居、路、桥、亭、台、楼、阁、水圳等的建造,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儒家礼制的民间形态,呈坎古村落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的一个范本。以呈坎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物態遗存。它是镶嵌在皖南名山秀水之间的灿烂珍宝,是先民勤劳智慧构筑的理想人居环境,保留至今的百余处古建筑,各式私宅民居、祠堂、社屋、更楼、桥梁等建筑密布其间,蔚为大观。古村落的营造智慧、宗族生活的传统图景以及三街(五街)九十九巷的布局巧思,处处反映了儒学礼制的民间形态。
关键词:呈坎;礼制;街深巷密;礼让先行
1 呈坎
徽州许多古村落是徽州先民由中原世族大家迁徙而来,常聚族而居,不杂他姓,“重宗谊,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①,“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不改”②,一些村落反映的是大族迁徙繁衍的历史。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一村双国保”之美誉的呈坎就是其中之一。
1.1 村落概况
呈坎,古称“龙溪”。战国时,初属越,后属吴。秦属歙,先隶会稽郡,后隶障郡。三国时隶属吴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吴灭,新都郡改为新安郡。歙城作为郡、州、府、路治所,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直至民国末年。唐以前,呈坎属歙县同德乡。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徽州,同德改通德。清时,“乡”沿宋制,“都”沿明制,呈坎一直隶属于歙县通德乡十四都。1932年,隶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0年,呈坎建立潨川乡。1949年,潨川乡改为呈坎乡,属歙县许村区,隶属皖南行署。1956年,隶属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61年,重设徽州专区。1971年,徽州专区改为徽州地区。1987年成立黄山市,隶属徽州区,呈坎镇。
1.2 亲水而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水而居是人居生活的终极追求,古人对村落的选址也是乐水而居,呈坎村的选址也是其中的典范。
1.2.1 水口建筑
水口是徽州强宗旺族聚族而居的村外轮廓,其建筑规模和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水口是徽州村落之门户、出入之咽喉,徽州人视之为财源茂盛之要地,人丁兴旺、文风兴盛、宗族发达之象征。水口是村落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具有绿化、美化、引导、护卫村落的作用,成为村民游憩休闲、文会祭祀、宗教礼拜、商贸集市的公共活动场所。它对徽州人文化品格的培养和形成,对于家乡和宗族的归属,有强烈的精神引导作用。水口建筑不仅是古村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村落园林,建筑类型最为多样的文化家园。
1.2.2 潨川桥影
桥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建筑设施,主要作用是交通。当然,桥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很多的桥梁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徽州的古桥数量繁多,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拱桥(砖、石两种)、板桥(木、石两种)、曲桥、平桥、廊桥、月桥等。潨川河及其支流上原有大、小桥梁20余座,现潨川河上依然存在升仙桥、利涉桥、隆兴桥、长春桥、獬豸桥、环秀桥等桥梁,其支流上依然有下结桥、黄荆桥、汪墓桥等现存的桥。
1.3 街深巷密
村落以“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的规划思想建设了一个完善的水利系统,以“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念构筑了三街九十九巷的总体框架。以此为基础,沿街铺设石板,架设更楼,村首修建祠堂,街巷布满了深宅大院,呈坎村现在基本沿袭此格局。
1.3.1 三街
三街是指前街、钟英街和后街,是构成南北走向的三条骨架街道,与潨川河大致平行,承担着村内的主要交通功能。除这三条街外,还有溪东街和钟二街。
1.3.2 九十九巷
纵观村内的街道、巷弄,都是以“十”字路口和“人”字、“丁”字街头,将村落划分出不规则的几何体。每一户的天井院落之间形成众多小巷,曲折偏转与主街相接,编织成密集的街巷网络。
1.3.3 两水圳
两条水圳因街道宽窄时隐时现,穿祠过街,穿村走户,从北向南流。使呈坎形成“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的水系格局。两条水圳将河水引入村中,不仅方便了村民饮水,同时兼具消防和灌溉的功能,水的流动也增添了村子的灵动和生机。
村中街道、巷弄、水圳的设置完美结合,做到村中街街巷巷有水沟,门前有水川流不息,街巷与水流完美契合,水流不息,以示财源不断,有节有流,以宗族繁衍而言,以示源远流长。
2 克己复礼呈坎村
呈坎古村落一方面是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基础,一方面是以程朱理学为内核的道德伦理。这两方面结合,其紧密性、完整性、系统性,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2.1 朱子与“双贤里”
朱熹为呈坎撰写“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楹联。 双贤是指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罗汝楫的两个儿子罗颂、罗愿。两兄弟均为知州,罗颂知郢州,罗愿知鄂州,两人均卒于任上。罗愿其人博学好,长于考证,文章精炼淳雅,有秦汉古文之风,曾为朱熹称重。朱熹用“双贤”“经纬之才”来评价他们的品格和才学,把他们誉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南宋之后,均读为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朱熹对呈坎如此教导,无疑对罗氏后人是莫大鼓励,对其读书、学礼,家族的兴旺发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文会与名人
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社会组织。徽州地区的文会大体分为文人自发结成的文会、官僚士大夫和社会名流创建的文会、家族创建的文会。潨川文会属第三类,为罗氏家族创办。
文会创立后会制定会规,定期相聚会文,同时承担教育、教化、仲裁、娱乐等多重功能。潨川文会在罗应鹤时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尊老爱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重文兴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也使罗姓子弟人才辈出,使乡里的学习风气浓郁流长,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也促使人才辈出,源远流长。
2.3 古匾流芳与《宗仪八则》
呈坎现存的牌匾都存于罗东舒祠的南侧廊庑内发陈列室内。《宗仪八则》是罗氏家族的族规家法,悬挂于罗东舒祠的享堂内。牌匾和族规见证着罗氏子孙的繁衍生息、村落的发展变迁,对人们的警示与启迪、规范与践行从来没变。
2.3.1 古匾流芳
目前尚存古匾30余块,展陈的有18块,内容有表彰、奖励、鼓励、嘉奖、恩荣、纪念、祝贺、尊敬等,这些匾的来源主要有皇帝御赐、赠送、针对具体人或事或建筑而立等方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悬挂于罗东舒祠享堂中央的董其昌所题的《彝伦攸叙》匾,匾长约6米,宽2.5米,四字出自《尚书·洪范》。此匾时时提醒罗氏子孙应严格按照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悬于罗东舒祠寝殿楼檐的《宝纶阁》匾也同样引人注目,此匾是吴士鸿所书。罗氏因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罗氏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特修此阁,取名宝纶。
2.3.2 《宗仪八则》
宗仪即指有关宗庙(宗族)的典章礼仪,是宗族组织用来约束其成员社会行为的族规家法,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祭祀祖先、纂修谱牒、尊卑长幼、孝悌礼仪、惇业勤殖、婚嫁继嗣、邻里相处、子弟教育、扶贫济困、公产保护、粮税缴纳等,其实质就是将封建伦理道德法规化。为使族众遵守族规家法,许多宗族定期在祠堂内宣讲,有的还将其“缮列粉牌,悬挂祠内”,使族众铭记于心,遵行不悖。罗东舒先生祠内至今保存有《宗仪八则》8块粉牌,依次为妥神灵、严非族、戒妄婚、勉右文、敦本业、勖长厚、警入祀、议综理。
2.4 社祠如殿与三楼守更
祠堂、社屋、更楼均属公事之建。祠堂和社屋的级别最高,历史上呈坎各类祠堂建筑总数有30余座,社屋有4座,前者是血缘关系的同姓子孙供奉、祭祀祖先、定制族规和决定重大事宜的场所,后者则是地缘关系的村民供奉土地神和五谷神、举行集体活动的重要地点。
2.4.1 罗东舒祠
罗东舒祠是呈坎甚至整个皖南地区祠堂的代表,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其以恢弘的建筑气势和精湛的建筑技艺成为徽州古建筑的最杰出代表。郑孝燮曾高度评价该祠“造型比例好极了,非常有气魄”。罗东舒祠非同寻常的建筑气势,借助高超的营建手法,达到了伟与美的深度融合,展现了中国民间乡土建筑的杰出成就。
2.4.2 长春社
位于前街和钟英街南侧的长春社是呈坎仅存的完整社屋建筑,明建清修,由门坦、五凤楼、大堂、祭殿四部分组成,总面积1100平方米,是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皖南社屋建筑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和九月,周边村民都会聚此春祈秋报,伴以抬阁、舞龙观狮、唱社戏等热闹活动,以祈求好年时、庆祝好年景。
2.4.3 三楼守更
更楼的主要作用是打更报时、监察火盗,也兼具灯楼、路碑、路亭的作用,一般跨建在十字路口、丁字路口上方,边巷室内有阶梯登入楼内,通过望孔观察四方,村中每一幢建筑都在视线范围内,呈坎现存钟英楼、上更楼、下更楼三座。
2.5 转弯抹角“礼让先行”
呈坎村的建设不但考虑地形、水文、地貌、植被、气候、水系等,街巷的布置及建筑转角的设置也到了极致,在街巷交汇处房屋的转角设计成圆弧形或直接削去一脚,或设置踏步石以便行人通过。这种“转弯抹角”已成为皖南古建筑的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格,建筑不但注重气势恢宏,也注重中国传统情韵的文化内涵。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孕育了奇妙的建筑風格,展示了徽州人们的智慧和谦和。
3 结语
这里,仅仅是从呈坎古村落的物态现存感受儒家礼制在村落里的民间形态。徽州这一别具特色的地理文化单元,儒家礼制的民间形态还大量表现在徽州人为官、经商、为儒、为学的行为准则、人生哲理、艺术情趣等方面。在徽州通常将朱熹理学思想奉之为经典,“秉朱子之教,守朱子之礼”成为理所应当,而礼制的完整性、集中性与充分性在呈坎村现存的物态里都有充分体现。